
“上海之魚”是上海市奉賢區奉賢新城的核心景觀湖,是周邊市民生態休閑的好去處。圖為奉賢區的標志“上海之魚"。
奉賢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本報記者 | 鮑筱蘭
人才是第一資源,也是引領發展最重要的戰略資源。2023年以來,上海市奉賢區堅持人才引領發展的戰略地位,以南上海人才高地建設為抓手,推出系列引才行動,創新人才政策舉措,營造良好發展環境,全力打造人才創新創造的綻放之地、近悅遠來的理想之城。
持續拓展招才引智新方式 變“單一招才”為“雙招雙引”
奉賢堅持“人才+項目+產業”一體推進,重點實施五項舉措,變“單一招才”為“雙招雙引”,促進“人才引領鏈、技術創新鏈、產業發展鏈、金融支持鏈”深度融合,不斷提升人才高度、寬度、厚度。 “專項招才”擴大攬才“覆蓋面”。堅持全球視野,舉辦全球引才大會,面向全球推介奉賢新城、東方美谷、數字江海和美麗鄉村等,一次性推出1209個人才崗位,誠邀3106名天下英才與城市共成長,直播一小時內吸引全球361.69萬人次在線收看。 “雙招雙引”下好引才“先手棋”。堅持招商引資與招才引智聯動,累計舉辦102場“雙招雙引”專場活動,推動新引進投資1億元人民幣或1000萬美元以上的項目30個,預計引進大學本科及以上人才2100余名,其中博士近300名。 “以賽選才”打造聚才“強磁場”。主動嫁接“海聚英才”品牌溢出效應,成功簽約2022“海聚英才”全球創新創業大賽浙江分賽區暨奉賢區“才聚賢城·創享未來”全球創新創業大賽參賽項目47個,落地包括榮獲全球總決賽銀聚獎在內的河絡新圖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人工血小板”等32個項目,“以賽引才”結出豐碩成果。 “活動聚才”做大招才“朋友圈”。堅持開放思維,累計開展“海外博士看奉賢”“歐洲科技企業代表團路演活動”“百家行業協會走進奉賢新城”等“走進奉賢”系列活動37場,吸引業界大咖、知名企業家、高層次人才等2300余人次來到奉賢交流、洽談、發展,切實延展引才觸角。 “賢才大巴”深挖引才“蓄水池”。強化區校合作,創新推出“賢才大巴”系列活動,以包車形式組織25批次來自復旦大學等多所高校952名學子走進區內重點企業,赴23所高校開展人才政策宣講、舉辦系列招聘活動74場次,全區共計推出各類人才崗位15588個,已招錄到崗14684人(其中應屆畢業生崗位6697個,已招錄6225人)。
著力構建人才政策新體系 變“人找政策”為“政策找人”
據介紹,奉賢堅持從人才角度出發,實施更加積極、開放、有效的人才政策,讓各類人才創新創造活力充分迸發。 聚焦政策的面上覆蓋。在2019年出臺的“1+10+X”人才政策基礎上,針對人才重點關注領域及重點行業人才發展,制定出臺16個“1+X”支持政策并細化實施細則,涉及創新創業、產教融合、行業人才、知識產權、人才安居、人才服務等6大類別,進一步建立健全區級人才政策體系。 聚焦政策的點上突破。圍繞人才反映最集中的安居需求,加快實施“租購并舉”的人才安居工程,制定出臺《奉賢區人才安居工程實施意見》以及人才購房優惠、租房補貼、安居物業免租、“賢來客!钡日,切實打造多樣化的安居政策體系。 聚焦政策的宣傳貫徹。細化梳理奉賢適用的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張江高新區奉賢園、五個新城、市級面上相關人才政策以及區級“1+X”系列人才政策,編制形成人才政策“一本通”“一圖讀懂”“微視頻”;系統組織人才服務專員深入園區、企業開展人才政策“三進三同步”活動255場,惠及企業人才20333人次,讓符合條件的人才知政策、享政策、得實惠。
傾心打造“賢才”服務新品牌 變“粗放管理”為“精細服務”
奉賢堅持“不拼重金拼服務,不拼重金拼環境”的理念,以更加精準、精細、精心的服務,為人才打造創新創業、投資興業、安居樂業的良好生態。 創新人才服務機制。推出“一園區一驛站一專員”“早餐圓桌·問需賢才”等新載體,在全區各實體型產業園區、高校、人才社區建成51家“賢才”服務驛站、配備100名人才服務專員,累計開展人才服務專場活動413場次,形成涉及政策宣傳、政策支持和突破等9個方面的人才需求數據庫,已閉環式解決問題733條次,為人才提供無時不在、無所不能、無微不至的精準服務。 強化人才政治引領和政治吸納。常態化落實《奉賢區領導干部聯系高層次人才工作制度》,通過“冬送溫暖、夏送清涼”等多種形式,加強與高層次人才的溝通聯絡,覆蓋區級以上人才227人次;赴河北省正定縣、雄安新區開展高層次人才研修班,組織市級以上人才計劃入選人才等600余人次欣賞中國國家話劇院出品話劇《四世同堂》等,切實引導廣大人才愛黨報國、敬業奉獻、服務人民。 講好“奉賢愛人才、人才愛奉賢”的生動故事。深度挖掘人才在奉賢創新創業感人事跡和奮斗故事,累計在國家級、市級有關媒體和平臺上宣傳655篇次;推出《選擇奉賢選擇未來》百名優秀人才融媒體采訪活動,通過“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選擇奉賢》書籍,收錄92名各行各業優秀人才在奉賢創新創業歷程和感悟,譜寫“奉賢愛人才、人才愛奉賢”的生動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