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松江區為起點,長三角G60科創走廊橫貫長三角,連接江蘇蘇州,浙江嘉興、杭州、金華、湖州,安徽宣城、蕪湖、合肥。在“區域協同”發展戰略引領下,人才、物流、資金流、技術流、信息流等各類生產要素資源在一市三省九城間有序自由流動。上海松江區/供圖
本報記者 | 邱愛荃
經沿上海松江的滬昆高速(G60)上,東來西往的各類車輛川流不息。發軔于上海松江并以G60大通道命名的長三角G60科創走廊上,奔馳不息的,不單是交通。 以松江區為起點,長三角G60科創走廊橫貫長三角,連接江蘇蘇州,浙江嘉興、杭州、金華、湖州,安徽宣城、蕪湖、合肥。在“區域協同”發展戰略引領下,人流、物流、資金流、技術流、信息流等各類要素資源在一市三省九城間有序自由流動。在這9個城市的攜手之下,長三角G60科創走廊以占全國1/25的人口、1/120的面積,貢獻了全國1/15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成為長三角發展活力最大、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城市群,正在探索一條以“區域協同”推動區域協調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
向制度集成要改革效應
在位于G60科創云廊8號樓的辦公室里,來自九城市的工作人員正在面對面辦公——拿走原有的行政隔板,推動實現不同行政區域、不同部門工作人員常態化合署辦公。從首批九城市不同職能部門的28名工作人員,到去年底,各成員單位已累計派出多輪超百名工作人員到崗履職,開展統籌協調工作。 隨著松江主動破題,九城市合作全方位推進。去年12月,在湖州市舉行的第五屆長三角G60科創走廊人才峰會上,九城市聯合發布了《長三角G60科創走廊人才引領創新高地建設實施方案(2023-2025年)》,聯手搭建重大科技創新平臺、構建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優化創新創業孵化平臺以及戰略型人才引育、青年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共同發力。此外,九城市還探索打破行政壁壘,建立互認互通機制,如人才信息發布機制和優秀人才政策扶持機制,“人才服務一卡通”服務等,加快推進更多人才服務事項實現九城市“一網通辦”。“九城市持續推進‘以產聚人、以人興產、智創未來’的良性循環,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積極構建人才創新協作網絡,共同努力譜寫長三角人才一體化發展新篇章。”浙江省人力社保廳副廳長葛平安表示。 機制創新是一項長期性、艱巨性、復雜性的系統工程,決定著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協同發展的成色。松江牽頭兄弟城市不斷探索并推出一個個精準制度創新和有效制度供給:建立G60九城市人大工作交流合作機制和政協共商共建協作機制,組建九城市人大代表企業和政協委員企業聯盟,推動開展全方位深層次交流合作;成立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創新研究中心,著力打造政策研究中心、金融賦能中心、要素配置中心、創新合作中心;培育高效便捷的政務服務生態,九城市試點長三角政務服務“一網通辦”;構筑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實體化運作全國首個跨區域知識產權行政保護協作中心,發布長三角G60科創走廊重點商標保護名錄…… 松江區科創辦主任郭淑晴表示,僅2023年,松江就牽頭九城市聯合舉辦要素對接、產業發展、金融賦能等各類要素鏈接活動230余場。打破壁壘,強化制度精準創新和有效供給,長三角G60科創走廊逐漸推動形成共商、共建、共享、共贏的跨區域協同發展格局。
向產業協同要發展空間
去年9月22日,安徽省宣城市首個跨行政區建設的“創新飛地”——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宣城科創中心在上海臨港松江科技城揭牌并正式啟用。宣城科創飛地負責人指出,借力該飛地,將加快構建跨區域協同發展模式。目前,包括華晟新能源、安徽奧吉、先進光伏研究院、海螺建筑光伏、開盛新能源等10多家企業入駐。 不止宣城,在上海臨港松江科技城的東北角,還聚集了金華、湖州南潯等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城市的科創飛地。上海臨港松江科技城向西約兩公里,G60松江·安徽科創園也已投入運營。 各類產業要素自主有序流動,有力推動了九城市產業協同發展。去年6月,國產大飛機C919一飛沖天,開啟常態化商業運行。而令九城市深感為傲的是,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的航空航天產業鏈,也一同伴飛國產大飛機逐夢藍天。截至目前,九城市1700余家企業納入G60大飛機供應商儲備庫,為大飛機裝機設備領域輸送的合格(潛在)供應商增幅超過40%。加強要素精準對接,推動與中國商飛、中芯國際、騰訊等頭部企業的區域產業協作,在這條大走廊上屢見不鮮。 重點產業協同、錯位發展,讓九城市各揚所長。以集成電路產業為例——松江聚焦做大做強設備材料、設計、封測三位一體的產業格局;嘉興圍繞“核心企業—關鍵領域—重點產品”,壯大集成電路配套產業;杭州以設計業為突破口,重點發展特色工藝技術等;金華做好國產通用芯片的研發、制造和推廣;蘇州重點發展IP融合通信芯片和MEMS產品;湖州、宣城以應用和配套拉動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蕪湖重點發展射頻器件和功率器件;合肥聚焦高端通用芯片、材料和裝備、第三代半導體等領域。 截至目前,九城市已成立16個產業(園區)聯盟、13個產業合作示范園區。目前九城市高新技術企業占全國的比重從1/12上升到1/7,經營主體數量從1/18上升到1/15;省級以上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增長226.4%,登陸科創板企業占全國1/5。 緊密的產業紐帶、高效的分工協作,正在對九城市產業發展產生積極影響。在2023長三角G60科創走廊高質量發展要素對接大會上,浙江省湖州市委書記陳浩說:“湖州主動連接G60科創走廊這條要素互通的大動脈,已參與共建兩個產業聯盟、四個科技成果示范基地。先后引進和培育了56家新型研發機構、1611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安徽省蕪湖市委書記寧波介紹:“2023年以來,我們與G60科創走廊兄弟城市的技術合同成交額達33億元,較2022年同期翻了兩番。”
向金融賦能要市場活力
“免抵押、免擔保,單一客戶信用貸款額度最高可至1億元……”這款名為“G60科創貸”的銀行金融產品,是江蘇銀行專為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科創企業量身定制的特色金融產品。 “貸款額度大、審批速度快,是我們企業茁壯成長的‘及時雨’。”上海明品醫學數據科技公司憑借“G60科創貸”,多次獲江蘇銀行授信額度超千萬元,這為企業發展初期持續加碼研發投入添了“一把火”。 不僅僅是銀行金融產品,放眼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在人民銀行上海總部發布的《金融支持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先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綜合服務方案》的支持下,九城市以區域經濟一體化為依托的供應鏈金融建設風生水起。 去年,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科技成果轉化基金成功入選長三角三省一市科技部門發布《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協同創新典型實踐案例名單》。2022年6月13日,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科技成果轉化基金在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成功備案。基金總規模100億元,首期規模20億元,這是長三角首支承接國家戰略任務、九城市政府和海通證券共同出資的跨區域科技成果轉化基金。截至目前,首期基金認繳資金8.1億元已經全部到位,基金管理人已累計調研項目400余家,已立項23家,已投決13家,投資5.22億元。 背靠上海國際金融中心,打造更優金融服務生態,松江有著天然土壤和資源稟賦。策源地松江引領一廊九城股債并舉,大力提高直接融資服務實體經濟的比重。包括全方位打造科創板上市G60培育體系,發行全國首單債券市場“長三角一體化”創新金融產品等,長三角G60科創走廊構建起債權、股權、基金、上市等聯動的金融服務生態,為科創企業提供全牌照、全產業鏈、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務。
向科技創新要先發優勢
“恭喜!260萬元成交!”在松江舉行的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第五屆科技成果拍賣會上,經過多輪競價,來自宣城的科技成果——“高分散性納米氧化鋁的非水溶膠凝膠制備方法”一槌定音。數據顯示,該次科拍會累計成交額近110億元。回顧5年前的首屆科拍會,成交額僅1億元。從1億元到110億元的大幅躍升,充分展現了G60科技成果轉化長效機制的生命力,也折射出九城市協同高質量發展特別是加速創新成果轉化落地的堅實步伐。 圍繞科創要素的集聚,2023年,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實施《長三角G60科創走廊聯合攻關行動方案》,面向九城市經營主體公開征集形成97項技術攻關需求,開展任務型、體系化關鍵技術聯合攻關,促成九城市與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上海科學院戰略合作項目化、清單化、制度化,區域性科研平臺等31個項目取得實質進展,包括人工智能、生物醫藥、高端裝備等多個重點領域。其中,10余個項目已先后在松江、蕪湖、湖州、宣城落地。 談到這條大走廊的科創生態,一線學術界、產業界人士最有發言權。歷經近7年的全產業鏈產業技術的自主創新,華道(上海)生物醫藥有限公司的第一款細胞藥物的臨床試驗申請于2023年6月獲批,采用全封閉自動化培養系統用于CAR-T細胞藥物的生產。同樣從科創走廊傳來的創新研發捷報還有G60腦智科創基地首次成功建立強迫癥樣獼猴模型,為強迫癥機理研究和干預方案研發提供基礎。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學術主任蒲慕明說:“G60的腦智科創基地建成以來,我們已經在腦認知的原理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研究進展。如今這里吸引了更多的國際團隊加入。長三角地區成為各界英才施展才華、創新創造、成就事業的舞臺。” 一個個創新企業構成了科創走廊的“毛細血管”。血脈暢通,這條走廊的科創策源功能不斷強化。長三角G60科創走廊成立以來,九城市PCT國際專利申請數量增長134%、新設企業累計增幅84.01%。與此同時,創新力推動生產力,高效能提升新動能,強協同帶來高增速。科創走廊成立以來,九地新增外資企業注冊資本增長25%,實際利用外資增長54.5%,貨物貿易進出口額達到3.8萬億美元,“一帶一路”相關國家貨物出口總額超4.9萬億元。去年,九地落地項目總投資超1.29萬億元,顯示了高質量發展強勁的市場信心、韌性和后勁。 同行共進的一廊九城經濟發展動能澎湃。上海科學學研究所課題組發布的《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協同創新指數研究》顯示,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協同創新對全國貢獻度達10%,對長三角科技創新支撐度達30%。“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以高標準創新能力建設為支撐,促進長三角基層加強合作和跨行政區域協調聯動。”上海松江區委書記程向民說,G60科創走廊服務國家戰略,乘勢而興,要努力成為中國制造邁向中國創造的先進走廊、科技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的先試走廊、產城融合發展的先行走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