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隨著氣溫升高,人們紛紛來到戶外踏青游玩,樂享春日時光。圖為自行車愛好者在安徽省黃山市歙縣昌溪村的油菜花海中騎行。 新華社
陳軍
2024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是全面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上重要講話精神的開局之年。我們將按照安徽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深入學習領會、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全面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各項工作任務,加快構建全省域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新格局。
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思想認識,深刻領悟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全面總結了五年來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取得的突出成效,明確了長三角地區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參與國際競爭合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部署了五個方面的重點任務。我們將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戰略意圖、重要目標和重大任務,不斷提高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思想自覺、政治自覺、行動自覺。 深刻認識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重要意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深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進一步提升創新能力、產業競爭力、發展能級,率先形成更高層次改革開放新格局,對于我國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意義重大。我們將始終牢記“國之大者”,把安徽的高質量發展放到長三角乃至國家發展大局中謀劃定位,為長三角更好發揮經濟增長極、發展動力源、改革試驗田作用,支撐和服務中國式現代化貢獻更多安徽力量。 深刻領會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四個統籌”。我們將牢牢把握“四個統籌”要求,充分發揮安徽創新活躍強勁、制造特色鮮明、生態資源良好、內陸腹地廣闊、文化底蘊深厚等優勢,在重點領域和重點區域實現更大突破,為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這篇大文章爭光添彩。 深刻把握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五項任務”。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五項任務”是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路線圖和施工圖。我們聚焦“五項任務”,緊緊圍繞認識再提升、問題再梳理、目標再聚焦、施工圖再完善、任務再落實,謀劃實施一批具有牽動性標志性的重大工程、重大平臺、重大項目。
堅定自信、乘勢而上,牢牢把握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機遇
我們始終把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作為安徽發展的最大機遇、最大動能、最大紅利,主動靠上去、精準接上去、全力融進去,引領安徽經濟社會發展實現重大突破。 安徽在全國發展戰略全局中的位勢顯著提升。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國家戰略賦能下,安徽實現了從“總量居中、人均靠后”向“總量靠前、人均居中”的歷史性跨越,在全國發展格局中的位勢顯著提升。2023年,全省經濟總量4.71萬億元,增速高于全國0.6個百分點。進出口總額增長7.8%,總量升至全國第10位。糧食產量830.16億斤,再創新高。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939億元,增長9.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突破2.3萬億元。52項居民服務應用事項實現長三角“一卡通辦”,152個政務服務事項實現“一網通辦”,長三角異地門診費用直接結算通道全面開通,與滬蘇浙共建6家國家區域醫療中心。 安徽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優勢凸顯。安徽創新活躍強勁,全國首批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首個國家實驗室、首個深空探測實驗室等先后落戶合肥,全省已建在建擬建大科學裝置12個,區域創新能力位居全國第7。制造特色鮮明,全球10%的筆記本電腦、20%的液晶顯示屏、50%的光伏玻璃在安徽生產,全國20%的光伏組件、15%的家電、10%的新能源汽車是“安徽造”。內陸腹地廣闊,以合肥為圓心、500公里為半徑的區域覆蓋全國近30%的人口、近35%生產總值和近40%消費市場。生態資源良好,是長三角地區的重要生態屏障、能源保障基地和“大糧倉”“大廚房”“大菜園”。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是中華文明重要發祥地和中華文化重要傳承復興地。 安徽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勢頭強勁。全面融入長三角,深度拓展了安徽在更大范圍內配置資源要素的能力和水平,實現了資金、技術、人才凈流入,安徽迎來了厚積薄發、動能強勁、大有可為的上升期、關鍵期。2023年,滬蘇浙在皖投資在建億元以上項目3789個,實際到位資金8743.4億元、同比增長7.2%。新登記經營主體141萬戶、增長19%,新增境內上市公司14家,總數175家、升至全國第7位,其中科創板上市公司24家、居全國第6位。全省共吸納滬蘇浙地區技術合同7090項,合同成交額1061.49億元,分別占全省吸納技術合同的20.2%和22.4%。省外高校畢業生凈流入約24萬人,農民工回流約110萬人。
強化擔當、主動作為,著力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
我們將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堅持上海龍頭帶動、攜手蘇浙揚皖所長,落實“四個統籌”“五項任務”要求,積極構建全省域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新格局,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堅定走好新時代安徽高質量發展新路。 加強科創產業融合發展和跨區域協同。一是共同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深化上海張江、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兩心同創”,共建長三角國家實驗室體系協同機制,推進大科學裝置共建共享。二是促進更多科技成果在安徽轉化落地。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支持領軍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完善前沿科技“沿途下蛋”機制。放大“科大硅谷”改革試驗區效應,加大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力度,營造更具全球競爭力的創新生態。三是共同打造世界級新興產業集群。大力發展汽車首位產業,促進新能源汽車、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等制造業協同發展。 加快完善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一是深化常態化對照學習滬蘇浙機制。加強各項改革舉措的系統集成和協同配合,在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上等高對接,在重點領域重點區域實現更大突破。二是分類推進各領域公共服務便利共享。循序漸進推進與滬蘇浙基本公共服務制度銜接、政策協同、標準趨同。三是推進跨區域共建共享。在產業轉移承接等方面探索建立成本共擔、財稅分享機制。 積極推進高層次協同開放。一是建好高能級開放平臺。主動服務和融入上海“五個中心”建設,積極對接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加快建設安徽聯動發展區。深化長三角自貿試驗區聯動發展。二是促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和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深度融合。加快合肥國際陸港建設,爭創國家級中歐班列合肥集結中心,共同提升長三角中歐班列運輸能力。三是持續營造一流營商環境。落實好定期召開民營企業家懇談會制度,暢通與民營企業的溝通渠道,著力破除市場準入、招投標等領域影響公平競爭的規則障礙和隱性壁壘,推出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即申即享”升級版。 共建綠色美麗長三角。一是加強生態環境共保聯治。加快建設長江、淮河、江淮運河、新安江生態廊道和皖南山區、皖西大別山區生態屏障,加強生態保護紅線跨省無縫銜接。持續推進長江“十年禁漁”,深化重點跨界水體共保聯治,著力打造新安江—千島湖生態環境共同保護合作區。二是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探索碳匯經濟、省際碳匯交易和排污權交易制度。全面推進清潔生產,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協同推進跨區域能源基礎設施建設,打造長三角千萬千瓦級綠色儲能基地。三是進一步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高標準推進大黃山世界級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長三角(安徽)生態綠色康養基地、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建設。 著力提升安全發展能力。一是確保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共建長三角省際產業合作園區,協同滬蘇浙開展長三角產業鏈補鏈固鏈強鏈行動和重點產業鏈供需對接活動,引導產業鏈關鍵環節在皖北地區進行產能儲備和適當備份,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二是確保金融領域安全。開展地方金融風險處置攻堅行動,加強現代金融機構和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打造合肥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和合肥國際金融后臺服務基地。三是健全城市安全保障體系,合力打造“平安長三角”。 (作者系安徽省發展改革委黨組書記、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