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 程 暉
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印發浙江嘉善縣縣域高質量發展示范點建設經驗清單的通知。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浙江省有關方面系統梳理總結嘉善推進縣域高質量發展的好經驗好做法,形成浙江嘉善縣域高質量發展示范點建設經驗清單,供各地根據實際情況參考借鑒。 縣域的發展和治理,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一環。2013年2月、2017年2月、2022年9月,國家層面連續三輪制定實施嘉善示范點建設方案,指導支持嘉善在更高起點上系統謀劃縣域發展。嘉善縣針對縣域發展中經濟轉型、城鄉融合、要素流動、社會治理等領域的共性問題和突出難題,積極探索解決路徑和可行方案,打造體制機制創新經驗,為全國縣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益借鑒。作為全國唯一的縣域高質量發展示范點,嘉善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科創產業聯動發展、城鄉融合發展、生態優勢轉化、高水平開放合作、社會共治共享“五個先行區”。 2013年以來,嘉善縣地區生產總值從345.7億元增長至908.1億元、年均增速8%,近三年每年跨上一個百億元新臺階。嘉善縣在縣域經濟社會發展重點領域積極深化改革創新、探索高質量發展路徑,為全國縣域發展提供了生動范例、積累了寶貴經驗。 此次公布的清單一共有13項,涉及工業“低產田”改造機制、高新技術企業分類管理服務機制、農業“標準廠房”經營模式、“飛地抱團”強村發展模式、聯合化糧食生產農事服務機制、平原河網水生態保護修復機制、跨界水體聯保共治機制、鄉村綠色積分治理機制、接軌區域中心城市協同科技創新機制、跨區域政務服務聯動機制、縣鎮村一體化急救體系、線上線下協同的養老服務機制、基層“一支隊伍管執法”機制等一批經驗做法,充分體現新發展理念在縣域的生動實踐。 其中,工業“低產田”改造機制,是對工業企業績效開展綜合評價,合理確定企業畝均效益標準,將未達標企業列入工業“低產田”名單。對“低產田”企業制定“一企一策”方案,通過轉型提升、兼并重組等方式,分類別、分階段進行改造。具體措施主要有,制定出臺工業投資項目準入評價、工業廠房租賃管理等相關辦法,規范工業項目準入條件,加強工業項目源頭管控;建立工業“低產田”長效監管機制,依托園企數字化平臺實時掌握“低產田”企業數據指標,精準指導改造提升等。 高新技術企業分類管理服務機制,即制定高新技術企業儲備培育管理辦法,根據企業創新能力強弱建立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庫”和“儲備庫”,開展分類輔導。具體措施主要有,建立高新技術企業數字化服務平臺,利用大數據等技術手段分類推送政策清單、金融服務等;制定高新技術企業創新能力評價辦法,按創新投入、創新產出等維度建立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將企業劃分為創新示范(藍色)、穩定成長(綠色)、督促提升(黃色)“三色”分類管理,按照不同類別針對性給予相應政策、要素等支持。 農業“標準廠房”經營模式,是指鎮(街道)根據農業產業分布,按照集中連片、品種相近、便于管理原則,統一規劃布局農業“標準廠房”,并由鎮(街道)出資成立農業發展公司進行投資建設,鎮財政安排專項資金予以支持,縣財政按一定比例予以補助獎勵。“標準廠房”按需配建農業基礎設施、農產品交易中心等,培育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運營管理服務。 “飛地抱團”強村發展模式,即由縣級層面統一規劃,在發展條件優越的經濟開發區、特色小鎮、商貿區等優勢區塊布局建設“飛地”,引導村集體以股份合作形式跨村跨鎮“抱團”共同投資“飛地”,建設標準廠房并實行專業運營管理。縣財政統籌專項資金,對重點扶持村參與“飛地抱團”項目給予財政補助、貼息貸款等支持,確保村集體可從投資項目中獲得保底分紅收益。 聯合化糧食生產農事服務機制,是指跨村聯合成立實體化農事服務中心,開展農資配送、農技推廣、農田管理等業務,聘請專業人員負責管理運營。聯合村所轄范圍內的糧食用地統一納入農事服務中心管理,推動農田集中連片生產,實行統一經營、統一機耕、統一種植、統一管理、統一收割、統一糧食回收、統一品牌、統一銷售“八統一”。建立利益共享機制,按照農事服務中心經營運作、種植生產、產品銷售等環節核算各村貢獻度,并依據貢獻度實行盈余差異化分紅。 平原河網水生態保護修復機制,是指針對平原地帶緩流型河道水生態系統穩定性較差的問題,堅持整體治水理念,在開展全域水環境、水生態、水資源現狀調查分析基礎上,編制全縣水生態保護與修復規劃及實施方案。具體措施主要有,構建水生態分類修復體系,針對農田、村落、城鎮、園區等不同區域、不同環境,因地制宜、因河施策采取岸線修復、水生植被恢復、生態濕地構建等綜合措施;依托生態監測數據管理平臺開展水生態監測、評價,落實河湖長制等長效機制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