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商洛市商南縣十里坪鎮圍繞農業現代化建設目標,推動經營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穩步擴大種植面積、提升品質、打造區域公用品牌,走出一條高山生態蔬菜產業發展、農民增收致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新路徑。 案例背景 商南縣十里坪鎮高山小氣候獨特鮮明,當地土壤“硒”元素含量豐富,良好的高山空氣、土壤和水質,使得蔬菜生長期長,菜葉肥厚、含水量大、口感脆美,可溶性固形物高,具有豐富營養價值,深受消費者青睞。商南縣立足資源稟賦,搶抓“港菜北移,北蔬南賣”發展機遇,優選種植區域,打造優質蔬菜種植基地,培育出“高山無公害蔬菜”“高山富硒蔬菜”和“高山有機蔬菜”三大品牌,遠銷滬粵港澳市場,為鎮域經濟快速發展增添新活力。 主要做法 (一)高位推進實施。成立了供港蔬菜項目領導小組,配置技術力量,建立發展機制,出臺激勵政策,通過“政府引導、群眾種植、集體回收、企業銷售”發展模式,采取統一的技術指導、育苗供種、物資供應、種植標準、產品收購,推動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品牌化銷售。黨建引領,縣、鎮、村、企四級聯動,高位高效推進項目建設。 (二)優選種植區域。在充分考慮作物特性、土壤肥沃度及排水性能的基礎上,對不同蔬菜的生長環境需求進行評估,確保適宜的區域種植優質的蔬菜品種。各類蔬菜的種植區域經過科學合理的布局,提高了生產效益,豐富了農產品種類。發揮相鄰村莊集中連片土地資源優勢,在6個村采取大田連片種植方式,建成全市首家供港蔬菜基地。 (三)加強科技支撐。完善技術服務平臺,培養科技示范戶和農民技術員,建設“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現代化高素質蔬菜種植隊伍。邀請中國蔬菜協會、中國農業科學院的專家及技術人員開展種植、土肥、病蟲害綠色防治、農業機械化運用等技術指導,實行蔬菜輪作模式,提高土地產出效益,實現蔬菜錯時跨地供應。 (四)守品質育品牌。嚴控產品質量,細化供港蔬菜生產標準,加強蔬菜用肥、施藥等關鍵環節的監管,建設產品質量檢測體系。實行高山蔬菜“身份證”管理,建立“合格證+追溯”體系多級平臺,確保蔬菜從田間到餐桌全程質量安全。按照“四品”模式,打造“高山、有機、富硒”三大特色蔬菜區域品牌,助推高山蔬菜走出大山。 取得成效 (一)市場初具規模。根據供港蔬菜種植項目3年實施規劃,按照2700畝、3300畝、5000畝目標,逐步擴大種植規模,實現十里坪鎮13個村(社區)種植全覆蓋,每年將為粵港澳大灣區供給主要蔬菜品類4萬噸以上,推動高山蔬菜向優勢區聚集,實現規模化種植和品牌化營銷。 (二)實現精細管理。打破傳統粗放的生產管理模式,構建起標準化生產技術體系,實現生產、加工、存儲、運輸等各環節全過程精細化、標準化管理。堅持品種、品質、品相、品牌“四品聯動”,確保優品優質,提高畝均產出,豐富產品供給,拓展高端市場,持續擦亮特色品牌。 (三)盤活土地資源。高山蔬菜種植由村集體經濟合作社負責組織實施,流轉閑置土地同時促進村民就近就業,改變了現階段農村50歲以上勞動力不愿意外出務工、沒有穩定收入的現狀,實現農戶、村集體和企業共贏。 專家點評: 商南縣十里坪鎮立足良好的生態條件和得天獨厚的氣候資源優勢,借“港菜北移、北蔬南賣”的東風,大力發展高山蔬菜產業項目,打造了“高山、有機、富硒”三大特色蔬菜品牌,精品蔬菜物美質優,走出大山、“走俏”粵港澳大灣區,帶動村民在家門口實現增收致富,開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加速度”。 ——國家碳計量中心(福建)學術委員會主任、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池天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