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上海市工業綜合開發區成立30周年。上海市工業綜合開發區/供圖
本報記者 | 邱愛荃
30年前,沿著黃浦江南望奉浦,舉目是阡陌縱橫的郊野。30年后,這里奇跡般地崛起一座現代化工業園區,以奉賢區1/36的土地面積,創造了奉賢區近一半的財政收入。 上海市工業綜合開發區(以下簡稱“開發區”),是奉賢大地的一顆閃亮明珠。2023年,開發區實現財政收入101.06億元,完成工業產值501.9億元,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5.6億元。 行走在開發區這片熱土,感受深切的是滄桑巨變,是敢闖敢試,是排頭兵、先行者的擔當,是“奉賢美、奉賢強”的堅定自信。
從無到有:荒地變身“聚寶盆”
回撥時間的指針,上世紀90年代初,奉浦這片大地本是一片農田和散落的農莊。伴隨著改革開放的腳步,“建立工業區,組團發展經濟”,一個堅定的意志,在奉賢縣委、縣政府班子那里得到明確。 1993年,上海市委、市政府推出“東進南下”的發展戰略,成為奉賢新一輪發展的契機,把握住機遇就是奉賢經濟騰飛的發動機。1994年,奉賢縣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明確提出“組織專門班子,落實行之有效的措施,推進奉浦地區開發建設”的要求,并成立“中共上海市奉浦經濟發展實業總公司委員會”“上海市奉賢縣奉浦開發區管理委員會”“上海市奉浦經濟發展實業總公司”。奉浦工業區建立,成為奉賢經濟發展進入新時期的重要標志。 開發區初創之時,在只有政策,幾乎是無經費保障、無固定辦公機構的情況下,時任上海市奉浦經濟發展實業總公司黨委書記、上海市奉賢縣奉浦開發區管理委員會主任的朱德龍,與其他4位黨政班子成員一起,帶著奉賢縣委、縣政府的指示和全縣人民的重托,奔赴開發一線,確定了“一手抓基礎設施建設,一手抓招商引資工作”的工作方針。對內,狠抓園區基礎設施建設,通路、通水、通電、通訊、通排污管……僅用一兩年時間的準備,翹首以待的土地、各項配套設施日臻完善,具備接納國際大財團、跨國大公司到開發區落戶以及市區大工業向開發區擴散輻射的條件。 面對招商難困局,開發區全體招商人員堅持“主攻外資、強化內資、突出實業、重視注冊”的招商思路。對外,一批批招商人員以“赴千山萬水、說千言萬語、走千家萬戶、想千方百計”招商的“四千”精神,在人生地不熟的情況下,主動出擊,以最原始的方法,在市區爬樓宇,開展蹲點式招商,為打開開發區招商引資的良好局面奠定了基礎,實現“開門紅”。 上海柘中集團、上海廣電電氣集團、上海賢華集團等大企業相繼進駐開發區投資建廠辦企業。香港威格斯集團、法國耀華波爾頓集團、印尼海天集團等一大批中外集團紛紛來開發區考察。 滄桑巨變的傳奇,每一個節點都值得銘記。1994年成立上海市奉浦工業區,1995年8月列入市級工業開發區;2000年4月,奉賢縣人民政府與上海市工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共同出資組建上海市工業綜合開發區有限公司;2003年3月,經國務院批準,上海閔行出口加工區正式設立。2011年12月,經奉賢區人民政府批準,開發區實施政企分開,分設奉浦社區、開發區有限公司;2016年12月,上海市工業綜合開發區與上海海港綜合經濟開發區合并;2018年4月,上海閔行出口加工區轉型升級為奉賢綜合保稅區。 2021年開發區稅收突破百億元大關,榮膺奉賢區“首個百億園區”殊榮,近3年始終保持住了百億稅收園區的體量能級。
起勢騰飛:觀念一變天地寬
一串閃光點,被定格在時間中。第一個十年是“闖”。開發區的建設者和創業者闖出了一條“自籌資金,滾動開發”,盤活18.8平方公里土地,發展奉賢經濟的路徑;闖出了一條自我探索,自我提高招商引資能力和水平的路徑;闖出了一座交通便捷、設施齊全、綠樹成蔭、環境優美,樓宇成片、商業繁榮、人丁興旺、社會祥和、產城融合的新城。 第二個十年是“擇”。為破解發展的瓶頸,爭取投入的資本、投入的每寸土地發揮出最大的價值效應,開發區在對外招商引資時,始終把握擇取大項目、高科技項目、產品附加值高的項目方向;在對內資產管理、土地管理、項目管理中,推動企業加快實施產業轉型,騰出更多、更大的空間給好項目、好產業。 第三個十年是“變”。為使開發區始終立于振興奉賢經濟的潮頭,在“變”字上,開發區人不僅下了真功夫,還做足做好了這篇大文章。 一變“建設開發區”為“經營開發區”。“建設開發區”更多的體現內容是打基礎、保底數和抵風險;“經營開發區”更多考驗的是經營者的智慧。在引導企業向高品質方向發展、不斷引進高品質企業、形成高質量開發區的同時,還探索了向新興產業領域投資,使開發區由“單一”的建設,走向“多元”經營,豐富提升了開發區工業經濟總量的內涵。開發區不僅實體型工業經濟盤子足夠大,商貿型、注冊型經濟的潛力也足夠強。 為促進總體經濟的融合提升,開發區通過開展“招商百日競賽”、主動對接500萬元以上項目資源、建立項目信息庫以及實施以商招商、點對點招商、產業鏈招商等方式,引進文化創意、電子商務、金融保險、智能產業、影視文化、中介服務等生產性現代服務業,實現與制造業的融合聯動發展,不斷提升開發區的功能性和多元化水平,2017年已引進4000余家企業,完成商貿型稅收17.5億元。 二變“傳統產業”為“新興產業”。乘著直播經濟發展的東風,融合奉賢綜保區跨境電商特殊功能,發揮區域內美麗健康產業集群優勢,開發區于2020年開創了“美谷美購·跨境購”品牌,聯合淘寶直播創建了“美谷美購美妝直播基地”,成功打造了美麗健康產業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的示范點,走出了一條品牌化、特色化、專業化的產業發展新路徑。通過跨境購、直播展銷、新品發布等方式,為企業搭建起直播銷售的新渠道,也為消費者不出國門就能買到國內外的美麗健康產品帶來了實實在在的便利。通過“二次創業、二次開發”以及“騰籠換鳥”,實現了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兩輪驅動發展,開發區已經形成六大支柱性產業,包括以美樂家、如新、凱寶、百雀羚、科絲美詩等為代表的美麗健康產業,以萬澤精密、同創普潤等為代表的新能源、新材料產業,以馬勒、采埃孚、維寧爾等為代表的汽車配件產業,以先鋒、泛微等為代表的電子信息產業,以馬肯依瑪仕等為代表的裝備制造產業,以蘇寧物流等為代表的物流產業。 不僅如此,開發區還將發展的視野聚焦到具有自主研發能力、擁有知識產權的創造業的舞臺上。為引進新興制造業、創造業,辟地建立“鳳創谷”科技基地。開谷伊始,就入駐了20多家創造型企業,包括上海伯杰醫療科技等一大批優質公司,匯集了220名科研人員,提升服務企業的工作質量和水平。 三變“被動服務”為“主動服務”。開發區圍繞“打造園區核心競爭力”這一目標,不斷在軟實力上下功夫,“保姆、管家、顧問、政府”四位一體服務理念深入人心,“金豆芽”服務“夢之隊”和“駐企店小二”工作機制日趨成熟、園區生活配套設施逐步完善,讓落戶企業更加安心、篤定地發展壯大,讓企業員工享受到更加舒心、貼心的優質服務,為開發區的高質量發展孕育新動能、構筑新優勢。
三十而“勵”:向新而行看未來
開發區的崛起之路,宛如一部濃縮的奉賢經濟發展史。今年,是開發區全面實施“十四五”規劃的攻堅之年,是開發區成立30周年,也是開發區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之年。 開發區相關負責人表示,將以“奮進30·百億再出發”系列活動為抓手,持續深化“四個優化、四個轉變”戰略,聚焦“五鞏固五突破”目標任務。 一要鞏固“百億園區”成果,在經濟總量上求突破;確保主要經濟指標穩步增長,堅持主導產業做實做強做優。 近年來,開發區全力推動特色產業做大做強、新興產業厚積成勢、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著眼增強產業發展的接續性和競爭力,在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提高招商引資質量、推進產業空間轉型、培育龍頭企業和高增長企業上下功夫。推進產業能級提升,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瞄準“基礎理論創新、底層技術創新、顛覆項目創新、跨界融合創新、轉移轉化創新”五個創新,聚焦合成生物、人工智能、氫能新材料、醫療器械等領域前瞻布局、搶占先機,加快培育新的產業生態,促進關鍵核心技術突破,降低新技術應用成本,打造新的增長引擎。以產業規劃布局和特色園區為載體,加速產業聚集升級,重點圍繞“美麗大健康、新能源汽配、數智新經濟、化學新材料”四大新興產業,緊盯龍頭企業和行業領軍企業,打通產業鏈上下游各環節,強化全鏈條培育,形成具有產業鏈主導力的戰略性技術和產品,努力構建優勢互補、更具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二要鞏固轉型發展機制,在產業能級上求突破。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加強高新技術成果轉化,提升企業研發能力和創新管理能力。聚力打造合成生物產業園建設,以現有合成生物產業為基礎,加強創新藥研發、醫美產品研制、微生物菌株試驗、生物可降解材料等領域的產業集群,重點突出藥、檢、械三大產業專項領域,構建合成生物學“研、試、產、用”產業體系。聚焦氫能源產業園建設,構建“一主一輔一配套”產業體系,以氫能產業區域化、規模化培育氫能產業生態鏈。 三要鞏固園區服務理念,在服務水平上求突破。近年來,開發區按照“分級管理、流程高效、協同聯動、工作閉環”原則,關注企業發展情況,關心企業困難問題,打通服務“難點”“堵點”,努力打造綜合成本最低、增值服務最佳的企業友好型營商環境。通過完善“項目專員”“一項目一檔案”等工作機制,提高項目落地服務效能,推動項目建設提速增效;通過“網格化”片區企業管理及季度企業聯絡走訪制度加強與企溝通,找到深層次問題。 四要鞏固要素資源集聚,在經營方式上求突破。開發區堅持“資本+資產”雙輪驅動,完善“園區運營+產業投資”經營模式,以市場化經營機制推進開發經營、產業投資,推動建立“租金+股金+稅金”的多元業務收入結構,切實優化國有資本布局。實現國資保值增值。搭建新型合作平臺,拓展多元投資運營。根據“基金+基地+產業”賦能園區建設要求和政策引導,加大特色產業基金投資力度,圍繞美麗健康、中醫藥研發、新能源等產業鏈,提高資本對接質效,推進特色產業協同發展。 五要鞏固環境改造成效,在功能品質上求突破。開發區堅持“軟件+硬件”雙翼齊飛,積極推進產業、城市、文化、綠色融合發展,為打造與時俱進的現代化經濟體系提供最佳適配環境,將區位優勢、產業優勢、功能優勢轉化為推動園區高質量發展的增量和動能。優化產城融合發展,以“建筑+風景”“功能+形象”加快新型基礎設施規劃建設,推動產業園區向城區轉變。深耕綜合保稅區“一平臺三中心”建設,強化功能創新和品牌形象,進一步做大進出口貿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