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海燕
山東省煙臺市近年來扎實推進以長島海域為重點的海洋牧場建設,初步形成了海洋牧場建設“全國看山東、山東看煙臺、煙臺看長島”的發展格局。如今,長島“藍色糧倉”海洋經濟開發區的設立,為“藍色糧倉”建設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為海洋經濟實現躍升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藍色糧倉”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的方面很多,從產業鏈角度看,主要是由“一條魚”牽出“一條鏈”,形成比較完備的一二三產業融合體系,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拓展利益鏈,不斷提高海產品附加值,打造海洋經濟新的增長點。 一是加大種苗培育繁殖。加大海洋漁業育種研發力度,做精做強長島本地水產種業,培育壯大“育、繁、推”一體化種業基地,做好黑鲪魚、三倍體牡蠣、皺紋盤鮑等優勢養殖品種的人工選育、提純復壯和示范推廣。優化和完善深遠海養殖種業產業結構,提高優質苗種生產能力,為長島深遠海“藍色糧倉”建設提供優質苗種支撐。加強水產種質資源保護,用好長島2處國家級、6處省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開展櫛孔扇貝、苗北皺紋盤鮑、光棘球海膽、魁蚶、許氏平鲉、刺參6個品種資源調查保護與恢復,提升種質資源保護和創新能力。 二是構建綜合養殖體系。堅持陸海接力、岸海聯動,推動深遠海與近海協同發展。推進海洋牧場“百箱計劃”,大力發展深遠海大型智能網箱養殖,開展人工魚礁投放及戀礁型魚苗增殖放流,底播增殖皺紋盤鮑、海參、海膽等海珍品,拓展深遠海立體海域開發利用空間,建設集“海洋牧場+智能網箱+養殖工船”等多種養殖類型于一體的深遠海養殖漁場。科學布局近海養殖區域,嚴格控制養殖密度、規模、種類,推廣“貝藻魚珍”立體化多營養層級綜合養殖模式,實現近海精養高效養殖。 三是完善加工流通體系。完善以冷藏和低溫倉儲運輸為主的海產品冷鏈系統,為冷鏈物流發展配備專業化設備,利用環保、高效的制冷技術,節省物流運輸管理成本。加強與盒馬生鮮、京東等深度合作和營銷宣傳,創設深遠海水產品旗艦店、直營店,拓展網上商城、直播帶貨、產銷直供等線上渠道,實現高值生態海產品“產地+消費者”終端銷售,打造“園區養殖+船舶捕撈+冷藏加工+冷鏈倉儲+商務服務”一體化鏈條物流模式。 四是實施品牌發展戰略。建設水產品綜合品牌體系,優選長島海參、扇貝、鮑魚、海膽、海帶等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創建山東省優質產品基地,爭取納入“好品山東”區域公共品牌。支持企業組建產業聯合會,共同制定在全國范圍內有示范性、引領性的“長島溯源好水產”團體標準,嚴格育苗、增殖、加工等環節行業技術規范,統一實施生產標準、包裝標識、品牌宣傳,確保生產全過程標準化、產品全鏈條可追溯,叫響長島水產品“高質量、嚴要求”的優良口碑。舉辦高水平水產品展會活動,加強品牌推介,提升產品知名度和影響力。 五是促進產業融合發展。發掘長島漁業資源和自然資源優勢,鼓勵有實力企業從育苗—加工—銷售,再到休閑漁業,開發海上觀光、休閑垂釣、漁村食宿體驗等多元化休閑漁業項目,培育壯大休閑漁業新業態,融合全產業鏈生產,促進產業結構高質化,提高產品附加值提高企業利潤率。將漁業與文旅產業進一步融合,將“藍色糧倉”建設與和美海島建設有機結合,深度挖掘漁業文化資源,發展漁村文化旅游,提升“漁家樂”層次,打造“膠東漁家”休閑旅游知名品牌,形成陸海聯動的漁旅融合新格局。挖掘并創新漁業文化內涵,打造“海參節”等旅游特色產品。 總的來說,煙臺市的高效全產業鏈“藍色糧倉”建設,是我國海洋經濟發展的一大亮點,其深遠海養殖模式和一二三產融合體系,為我國海洋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模式。 (作者系煙臺市委黨校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