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黃安 王春保 本報記者 | 王軍善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3年10月考察江西時指出,支持生態優勢地區做好生態利用文章,把生態財富轉化為經濟財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是推進“兩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轉化的關鍵舉措,其重要性日益凸顯。 如何打通資源、資產、資本、資金的“兩山”轉化通道,讓生態“高顏值”帶來經濟“高價值”?本報記者今年5月到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區、青原區和安福縣、萬安縣、泰和縣進行了實地調研。吉安自古生態資源底蘊豐厚,當下更是山色如畫、綠水流金。吉安市委、市政府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按照江西省委十五屆四次全會提出打造“國家生態文明建設高地”目標要求,將“兩山”轉化突破攻堅戰納入了全市“十大攻堅戰”進行統一部署推進,吹響了高質量發展沖鋒號角。
構建GEP核算應用體系 建立價值轉化“賬本”
探索實施GEP(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及成果應用,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基礎和關鍵環節。吉安市搶抓列入省級GEP核算試點機遇,構建了一套符合實際的核算及成果應用體系。 構建全域核算體系。推動實現核算指標、核算平臺、核算范圍、核算報表“四統一”,建立了涵蓋市本級及13個縣(市、區)的核算體系,并在全省率先完成了2018~2022年5年GEP核算工作,核算總量位居全省前列。 核算特定地域單元價值。學習借鑒浙江麗水經驗做法,啟動可抵押、可開發、可交易的特定地域單元生態產品價值核算(VEP)試點。吉州區“VEP+古村貸”、萬安“VEP+生態魚項目貸”成為江西省首創,獲得金融市場融資8700萬元。 拓展核算成果應用。出臺吉安市推進生態產品總值核算成果應用實施方案,在全省率先探索實現GEP核算成果進考核、進規劃、進政策、進項目等應用場景。 摸清生態資源資產家底,是加快建立健全生態資源資產價值發現機制的基礎,也是構建“兩山”轉化全鏈條格局的首要任務。 一方面,建立生態資源摸底清單。吉安市按照全地域、全要素、全行業、全時段要求,整合生態環境、農業農村、自然資源等數據,積極探索開展基礎信息調查,形成了自然資源、文旅資源、生態環境權益、農業資源、地域品牌等13大類生態資源摸底清單。 另一方面,開展生態資源摸底調查。吉安市對全市全民所有、集體所有、個人所有的各類“有形、無形”“地上、地下”生態資源數量、質量、分布和權益歸屬進行了深入調查評估。目前,已摸清全民所有生態資源289宗、集體和個人所有等生態資源75.9萬宗,已完成確權54.98萬宗,開展評估2680余宗,預計價值338.3億元。
加快“兩山”轉化平臺打造 探索價值轉化“路徑”
生態產品的價值實現離不開數字技術支撐,數字化、智能化、一體化平臺打造是大勢所趨。吉安市以三大平臺建設為支撐,強化數字賦能,著力解決生態產品抵押難、融資難、變現難。 做強“兩山”運營平臺。依托國有投融資平臺,全域組建“1+13”國有“兩山”運營公司,推動開展生態資源集中化收儲、規模化整合和產業化開發。截至4月底,市縣兩山公司累計收儲生態資源價值328.2億元,注入資產396.9億元,實現營收8.15億元。 做優生態資源儲蓄運營平臺。創新探索大數據賦能“兩山”轉化模式,吉安市生態資源儲蓄運營平臺正式上線運行,歸集耕地、林地、濕地等各類生態資源數據2811萬條,實現全市生態資源“清單+底圖”大數據存儲和“一張圖”應用場景展示。 做好生態資源交易平臺。推進生態產品線上交易,目前該市已完成平臺主體框架搭建、部分交易品類的項目測試,6月底上線試運行。目前,市縣兩級通過多種現有交易渠道,完成林權、礦權、水權、水面經營權等生態資源交易685宗、金額達65.45億元。
強化綠色金融改革創新 拓寬價值轉化“賽道”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需要資金融通、資源配置等,離不開綠色金融的支持。為做好綠色金融這篇大文章,吉安市金融部門積極開展專項行動,推進綠色金融發展提質增效。 優化綠色金融政策。學習借鑒浙江湖州等地經驗做法,從健全綠色金融政策標準、完善綠色金融激勵機制、做大綠色信貸規模等七個方面,構建了綠色金融創新發展政策體系。 創建綠色金融品牌。2023年以來相繼落地了遂川縣“林業碳匯質押貸”、青原區“古屋貸”“富硒貸”等一批在全省全市首單的創新金融產品,綠色金融產品達到60余款,設立綠色金融專營機構17家。 開展綠色融資服務。建立全市綠色項目、綠色企業、綠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名錄庫,實行動態管理,推送銀行機構加強對接,有效解決綠色項目和綠色企業融資需求。目前已推送綠色項目250個,投放金額65億元。今年一季度全市綠色金融貸款546億元,同比增長64.5%。 生態資源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將優勢生態資源轉化為綠色生態產業,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重要途徑。近年來,該市堅持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統籌山水林田資源,全面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做強“兩山”轉化支撐、厚植“兩山”轉化優勢。 綠色農業方面,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做深做實“土特產”文章,創建綠色有機地標名特優新產品672個,創建品牌標準化示范基地50個,全市規模化產業基地達1668個。 綠色工業方面,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分別達61.6%、36%,均居全省第一,建設國家級綠色工廠13個、省級綠色工廠40個、省級綠色園區9個,井岡山經開區、吉安高新區成功創建國家綠色工業園區。 生態旅游方面,推動生態文化與生態旅游融合發展,打造重點景區44個,推出鄉村旅游精品路線20條、紅色旅游精品路線8條、旅游集聚區旅游專線28條,帶動10萬余百姓吃旅游飯、走旅游路、發旅游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