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全力打造中國制造邁向中國創造的先進走廊、科技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的先試走廊、產城融合發展的先行走廊。上海市松江區新聞辦/供圖
李諄諄 本報記者 | 邱愛荃
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近日揭曉,4項松江“科技”榮膺獎項。其中,形狀記憶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東華大學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上海航天精密機械研究所和創遠信科均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2016年以來,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策源地上海市松江區共獲得21項國家科學技術獎項。松江區持續發揮國家區域重大戰略的創新策源地作用,打通“從0到100”的科技創新全鏈條,激發區域科技創新澎湃動能。 此次,形狀記憶憑借“超聲引導心臟病介入治療技術及產品體系創建與國內外推廣應用”項目獲得唯一國家技術發明獎項。“心臟封堵器植入是治療先天性心臟病最先進的治療手段。”項目負責人陳娟介紹,該項目研發出新一代金屬封堵器和全球首個全降解封堵器,獲25項國內外醫療器械注冊證。其中,單鉚及氧化膜封堵器在中國、英國、德國、法國等全球41個國家1000余家醫院得到臨床應用。 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根基。由東華大學參研的基礎研究項目“新型膜法水處理關鍵技術及應用”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膜分離是海水淡化、超純水制備、醫藥純化、核沾染水處理的關鍵核心技術。”項目負責人張世超介紹,該項目歷經十余年攻關,取得新型膜分離原理、膜材料制備等全鏈條技術與工程創新成果,建成超大型海水淡化工程,國內市場占有率第一,成果應用于國內30個省級行政區及24個國家。 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需要搶占科技競爭和未來發展制高點。上海航天精密機械研究所參與的“工業級高功率光纖激光器關鍵技術及產業化”項目和創遠信科參與的“微波毫米波測試技術與測量儀器”項目均聚焦行業引領性技術實施攻關,填補國內空白。基于國產工業級高功率光纖激光器,研究所自主開發了大功率激光復合加工裝備,掌握了光閘集成控制技術,實現了一臺裝備兼具激光焊、激光填絲焊、激光切割、激光熔覆等多種功能,已在空氣舵等航天結構件加工中得到應用。 “十多年前,我國微波毫米波測量儀器體系嚴重碎片化,無法形成整體測量能力,高端儀器基本依賴進口。”創遠信科相關項目負責人陳向民介紹。為此,企業通過產學研協同創新,在信道測量、信道模擬等方面取得系統性突破,并實現大規模產業化應用,提升了我國微波毫米波測試儀器整體創新能力與裝備水平,解決了該領域的“卡脖子”問題。 科技創新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必然要求。過去,松江區牢牢抓住科技創新這個關鍵變量,為長三角G60科創走廊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的源頭供給、科技支撐和創新動能。2016年以來,松江獲市級以上各類科技獎項143項。 “聚焦‘從0到1’的原創性突破,松江區爭取了一批國家重大改革、重大平臺、重大項目在松江先行先試、落地落實。”松江區科委負責人介紹,2016年以來,松江區先后引進G60腦智科創基地等高水平重大科技創新平臺,重大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成果競相涌現。 聚焦“從1到10”的應用性轉化,松江區不斷壯大企業創新主體。據介紹,松江區在上海市率先建立全周期創新主體梯度培育鏈,并推行高新技術企業區級專項政策,全區有效期內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2650家,總量位列上海市前列。 聚焦“從10到100”的產業化落地,推動產業鏈創新鏈融合發展。松江針對制造業產業門類較為齊全的特點,在重點區域吸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抱團集聚、組團發展,打造研用產一體化的創新型產業集群。其中,“松江G60科創走廊數字經濟創新型產業集群”獲評全國首個數字經濟領域的國家創新型產業集群試點,數字經濟增長極效應勢頭強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