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 袁小峰
7月30日至31日,國家發展改革委振興司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組織召開東北地區與東部地區部分省市對口合作現場會。參會人員走進深圳(哈爾濱)產業園區、哈爾濱工業大學機器人技術與系統全國重點實驗室、思哲睿智能醫療設備、廣聯航空工業開展調研,F場會上,黑龍江—廣東、吉林—浙江、遼寧—江蘇、大連—上海、沈陽—北京、長春—天津、哈爾濱—深圳7對對口合作省、市代表作經驗交流發言。 開展對口合作,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黑龍江(龍)、廣東(粵)兩省自2017年建立合作關系以來,龍粵兩省全面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東北地區與東部地區部分省市對口合作工作方案的通知》精神,始終把對口合作擺在突出重要位置,加強東北振興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兩大國家戰略的對接,把雙方的產業優勢、科研優勢、資源優勢、生態優勢、區位優勢、口岸優勢轉化為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全方位推動龍粵合作取得積極成效。 7年間,龍粵兩省構建政府、企業、研究機構和其他社會力量參與的合作體系,13對市(地)、17對省直部門、58對縣區、14對院校、42個市縣工商聯、20余家商(協)會建立結對關系,不斷推進雙方合作向縱深發展。
解放思想 取長補短
黑龍江將學習廣東省改革經驗和先進理念擺在各項合作的重要位置,通過解放思想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推動創新發展。 對標先進學經驗,拓寬思路促提升。黑龍江學習借鑒廣東省改革開放的先進經驗,圍繞建設“六個龍江”、推進“八個振興”,復制推廣了192項政策措施、585項自貿區改革經驗。哈爾濱新區對標“深圳效率”,實施“承諾即開工、辦照即營業、一枚印章管審批、一支隊伍管執法”,并在黑龍江全面推廣,有效提升了行政服務效能。 創新出臺新舉措,優化環境便服務。黑龍江制定出臺了包括營商環境監督辦法、招商引資項目服務保障暫行辦法在內的七方面62項規章政策文件,制度體系不斷優化。實施了“預核準”“容缺預受理”“一網通辦”“不見面審批”等多項創新舉措,極大提升了投資便利化水平。 培訓交流常態化,學以致用提能力。積極推進干部人才交流,建立了全方位、多層次、常態化交流培訓體系,對口合作以來,通過掛職鍛煉、專題培訓、插班學習、高級研修等方式,黑龍江共派出500余名干部赴粵跟崗鍛煉,組織干部專業人才培訓等學習交流活動200余次,參訓干部人才1.5萬余人次,進一步解放了思想,拓寬了視野,提升了能力。
產業合作 雙向奔赴
持續推動黑龍江省“4567”產業體系與廣東省“20+5”產業集群對接融合,華潤集團、華為公司、華大基因、聯合飛機、北科生物、深圳創意設計協會等一批知名企業相繼在黑龍江投資發展。 攜手推動裝備制造提檔升級。中國一重與黃埔文沖船舶公司合作實施的“船用高硬可焊特種鋼研制”項目試驗成功,填補了國內相關領域技術空白。哈電集團電機廠累計為廣東省提供了100余套國際領先的發電機組,深圳抽蓄機組及鯉魚洲水泵機組等大型裝備的關鍵性能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攜手推動農業合作創新發展。黑龍江省15家企業37個品類產品入駐“圳品”,擴大了龍江優質農產品在大灣區市場知名度。北魚集團與廣東春水水產開展鱖魚全產業鏈合作,建立北魚南繁基地,實現了由單一的銷售合作模式向育種、養殖、加工、銷售整體合作模式的轉變。各類糧企在廣東省建立銷售網點3800余家,“龍糧入粵”規模每年穩定在600萬噸左右,“黑土優品”在粵港澳大灣區廣為人知。 攜手推動文旅產業深度融合。積極宣傳龍粵兩地文旅資源互補,共同實施“南來北往、寒來暑往”省際旅游工程,旅游客源互送人數年均400萬人以上,創建國內跨區域旅游合作典范。深化黑土文化與嶺南文化交流互鑒,推動“候鳥式”旅居養老,形成兩省文化、旅游和康養事業相互促進、共同繁榮的發展新格局。
科研合作 雙向發力
科技賦能促發展。將粵港澳大灣區市場活躍、實力雄厚的優勢和黑龍江科研教育優勢相結合,全力構建兩省共同的區域創新體系、信息共享平臺和科技人才高地。 持續培育高新技術企業。將培育高新技術企業作為推動創新發展的重要抓手,共同建設黑龍江創投孵化基地等10個科技型孵化器,合作培養各類孵化管理人才300余名。哈爾濱龍崗產業園引入注冊企業2800余家,培育了海鄰科、科友半導體等一批優質合作項目,孵化國家高新技術企業86家。 持續深化科研院所合作。拓展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廣度,合作建設了萬鑫石墨谷石墨(烯)新材料研究院等一批集產學研用于一體的研發機構,華為公司與黑龍江省內10所高校共建信息與通信技術學院,并按年度舉辦信息與通信技術大賽,每年培養本地信息化人才超過1.5萬人。黑龍江省農科院耕作栽培所與華南農業大學羅錫文院士團隊緊密合作,為黑龍江省水稻直播栽培技術推廣應用提供有力技術支撐。 持續開展聯合科技攻關。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齊重數控與廣州數控聯合研發國產化重型數控機床,解決了國外技術“卡脖子”問題,邁出重型數控機床國產化的重要一步。深圳半導體研究所成立的哈爾濱科友半導體產業裝備與技術研究院,研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碳化硅關鍵技術,打破了國外技術封鎖,為下游制造企業節約成本超過60%。
園區共建 雙向賦能
將園區共建作為吸引要素集聚、形成策源功能、產生經濟輻射、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載體。 創建“帶土移植”型園區。充分發揮深哈產業園區“帶土移植”機制優勢,105項深圳先進政策舉措借助園區在哈爾濱市推廣應用。2023年核心啟動區貢獻產值36億元,稅收1.3億元,累計帶動2500余人就業,成為龍粵對口合作“樣板工程”和哈爾濱市經濟增長新引擎。 創建“產業轉移”型園區。引進江門先進管理經營理念的七臺河江河產業園區,積極承接產業轉移,重點項目聯順制藥已累計完成投資102.6億元,多條生產線投入使用,成功入選黑龍江省生物經濟20強。這個園區已累計完成基礎設施投資48億元,主體道路全線通車。 創建“本土優勢”型園區。中佳產業園結合中山、佳木斯兩地資源稟賦、基礎條件、產業結構要素,定位發展綠色食品加工、特色醫藥產業、包裝配套、高端裝備制造等產業,目前已開工建設。中俄—下諾夫哥羅德木材工貿產業園因地制宜,通過中歐班列和鐵海聯運的方式進行木材回運,成為共建“一帶一路”龍粵實踐的成功典范。 龍粵對口合作碩果累累。下一步,龍粵兩省將在觀念理念、體制機制、產業協同、科研教育、園區共建等領域扎實推進務實合作,全面提升龍粵、深哈對口合作水平,打造對口合作全國樣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