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統計局7月15日發布數據,初步核算,上半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616836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5.0%。國民經濟延續恢復向好態勢,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圖為一艘貨輪抵達山東港口日照港集裝箱碼頭。新華社
本報記者 | 季曉莉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初步核算,今年上半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為616836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5.0%。截至7月30日,31個省份(不含港、澳、臺)公布了2024年上半年經濟運行情況。 前八大經濟省份中,除廣東和河南外,其他六省份上半年經濟增速均超過全國平均增速,其中山東、江蘇、湖北增速達5.8%。內蒙古、重慶、西藏的經濟增速分列全國前三,青海、黑龍江、山西經濟增速則低于2%。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此前表示,上半年,外部環境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明顯上升、國內結構調整持續深化等帶來新挑戰,但宏觀政策效應持續釋放、外需有所回暖、新質生產力加速發展等因素也形成新支撐。總的來看,上半年國民經濟延續恢復向好態勢,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成績來之不易。
整體經濟發展勢頭向好
經濟總量方面,今年上半年,廣東、江蘇、山東繼續位居前三,廣東、江蘇超過6萬億元,山東、浙江超過4萬億元;浙江、河南、四川、湖北、福建、湖南、安徽緊隨前三省份之后,位列全國前十。上半年經濟總量超過兩萬億元的省份有13個,除了前面“十強”以外,還有上海、河北、北京等3個省份。 其中,經濟第一大省廣東上半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5242.50億元,同比增長3.9%,但低于5%的年度目標1.1個百分點。廣東省作為全國經濟大省,經濟總量和綜合實力持續領先,顯示出強大的經濟韌性和發展潛力。盡管面臨全球經濟形勢復雜多變和國內轉型升級的壓力,但是廣東省依然能夠保持穩健的經濟增長,這得益于其深厚的產業基礎、完善的產業鏈條和持續的創新驅動。 有16個省份經濟增速高于“全國線”,分別是內蒙古、重慶、西藏、江蘇、山東、湖北、甘肅、吉林、浙江、福建、四川、北京、新疆、安徽、貴州、寧夏;河北、遼寧與全國增速持平。其中,內蒙古以6.2%的增速領跑,重慶和西藏以6.1%的增速并列第二。對比年度經濟增速目標,江蘇、山東、浙江、福建、北京、天津、重慶、內蒙古等8個省份經濟增勢好于預期。 其中,江蘇的增長速度超過年度目標0.8個百分點,表現亮眼。江蘇省統計局數據顯示,上半年該省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3326.3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5.8%。而今年江蘇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年度經濟增長目標為5%以上。超預期增長,使得江蘇與廣東的差距進一步縮小。兩省上半年經濟總量差距為1916.2億元。 江蘇在產業結構調整、創新驅動發展、區域協調發展等方面不斷努力,成效顯著,在保持第二產業穩定增長的同時,積極推動第三產業加快發展,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這有助于提升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工業和外貿對多省經濟的拉動作用較為明顯。今年上半年,江蘇、山東、浙江三省的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8.6%、8.5%、8.0%個百分點,分別比全國6.0%的水平高出2.6、2.5、2.0個百分點。 外貿方面,上半年廣東外貿進出口4.37萬億元,規模再創歷史同期新高,較去年同期增長13.8%,高出全國平均水平7.7個百分點;江蘇貨物貿易進出口2.68萬億元,亦創歷史同期新高,同比增長8.5%,增幅較全國高2.4個百分點。四川、浙江兩省上半年外貿增速分別達到8.9%和7.8%。
數字經濟貢獻不斷凸顯
數字經濟相關領域成為上半年成績單中的亮點。數字經濟持續發揮引擎帶動作用,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進一步凸顯。上半年,北京數字經濟增加值同比增長7.8%,浙江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幅高于一季度,廣東工業機器人產量增長37.6%。 浙江深挖數字經濟潛力,通過深入實施數字經濟創新提質“一號發展工程”,上半年浙江數字經濟核心產業、規模以上核心制造業、規模以上核心服務業增加值增幅均高于一季度。其中,軟件和信息服務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4%,貢獻該省服務業44%的營業收入,營業收入規模位居全國第四。 北京今年上半年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長32.5%,其中,數字產品制造增長69.6%,數字要素驅動、數字產品服務成倍增長。上半年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分別增長9.0%和12.9%,對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分別超四成和七成。 集成電路、信息技術服務業、軟件業、人工智能等數字經濟核心產業驅動生產和投資持續增長,無論是在賦能傳統產業高質量發展,還是在壯大先導產業和培育新興產業等方面,都持續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例如廣東,新能源汽車、智能手機、集成電路、工業機器人產量分別增長25.7%、23.4%、31.1%、37.6%;新動能投資快速增長,其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投資增長26.4%。 上海服務業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值增長13.4%;先導產業中,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生產形勢全面好轉,增速較一季度分別提高5.2個、5.0個和0.7個百分點。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增速較快,在集成電路和半導體器件制造等項目的帶動下,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投資增長31.1%。 在數字經濟的賦能下,傳統產業“智改數轉”步伐加快。在福建,數字經濟經營主體已達27.4萬家,數字經濟重點項目完成年度計劃的63.6%,關鍵業務環節全面數字化的企業占比超七成。 國家統計局工業統計司司長湯魏巍認為,今年以來,各地區各部門積極推動新型工業化,全國規模以上工業生產延續去年四季度以來較快增長態勢,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步伐加快,高質量發展持續推進。數字經濟貢獻不斷凸顯、新動能加快成長、數字賦能創新驅動、新興產業加快培育,這既是上半年各地經濟運行的亮點,也是下半年穩增長的后勁和重要支撐。
內蒙古新舊動能轉換加速
從這次經濟增速排行榜來看,內蒙古“一馬當先”。今年上半年,內蒙古地區生產總值11683億元,同比增長6.2%,高于同期全國水平1.2個百分點。 投資是內蒙古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源。上半年,該區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2%,穩居全國第二位。其中,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增長8.1%,制造業投資增長10.9%,3項數據分別超過全國水平8.1、2.7和1.4個百分點。近4年,內蒙古固定資產投資持續跑出“加速度”,2021年增速為9.8%,列全國第八位,2022年高達17.6%,高居全國第一位,2023年達到19.8%,居全國第三位。 “堅持發揮投資關鍵支撐作用,是經濟增長迅速的重要因素之一。”內蒙古自治區統計局局長曹思陽說。例如,上半年包頭市通過走出去請進來,大力招商引資,新簽約項目243個、新開工億元以上產業類項目371個。內蒙古實施自治區、盟市、旗縣“三級領導”包聯重大項目制度,切實轉變推動重大項目工作方式。上半年,民間投資增長9.2%,高于全國平均水平9.1個百分點。投資更加聚焦優勢產業、特色產業、支柱產業,上半年產業投資占比達到七成。 上半年,內蒙古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5%,高于同期全國水平1.5個百分點,體現了內蒙古工業結構的優化調整,以及對傳統能源依賴度降低的發展態勢。內蒙古除煤炭產業鏈不斷延伸,電力、稀土和多晶硅等產業也持續壯大。上半年,內蒙古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生產原煤產量提升至全國首位,占全國原煤產量的28%;非煤工業增長10%,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制造業增速分別達到7.9%和32.4%。 今年以來,內蒙古精心打造八大產業集群和16條重要產業鏈,一批具有成長潛力、發展后勁的產業不斷壯大,新能源、新材料等一批主導產業成為內蒙古工業經濟新的增長點。 例如,鄂爾多斯晶澳光伏全產業鏈低碳示范基地項目,總投資280億元的項目正在加速推進,計劃2025年底項目建成投產,形成拉晶、硅片、電池、組件等光伏行業垂直一體化生產基地。鄂爾多斯上半年規模以上裝備制造業增長166.2%,高技術制造業增長261.7%,新能源發電量增長67.2%。 風電、光伏、氫能、儲能等千億級產業集群有利于內蒙古發揮比較優勢與后發優勢。同時,在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內蒙古樞紐節點建設推動下,內蒙古全面招引超算、智算產業,助力國家“東數西算”工程。我國對于新能源的需求仍然充沛,相關的設備投資和產能升級將持續為內蒙古注入動力。 同時,內蒙古還享有西部大開發、東北全面振興、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三北”工程攻堅戰等國家重大戰略及系列試點平臺示范政策。“十四五”前3年,內蒙古能耗強度和碳排放強度均累計下降13%左右,完成“十四五”目標進度均達到80%以上,以年均1.5%的能耗增速支撐了年均6.1%的經濟增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