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瀘州港國際集裝箱碼頭。瀘州市發展改革委/供圖 
新建投用的釀酒生態園區。瀘州市發展改革委/供圖
裴謙 王明杰
四川省瀘州市是我國天然氣化工的發源地,面積1.2萬平方公里,人口502萬人。自2011年被界定為第三批資源枯竭城市以來,瀘州圍繞天然氣資源枯竭所引發的一系列重點突出問題,探索形成了以平臺建設為引領的轉型發展模式,推動轉型發展取得明顯成效。2011~2023年,瀘州地區生產總值由887.6億元增長到2725.9億元,經濟總量在四川省排名由第九位上升至第六位,年均增長8.3%,高于同期全省、全國平均水平;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由2.11萬元增長至6.39萬元,年均增長8.2%,三次產業結構從13.8:57.1優化為10.348.940.8。瀘州轉型典型經驗案例入選《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研究報告(2023)》一書,向全國推廣。
“轉舊產”與“謀新業”并舉 以產業升級夯實轉型基礎
實現資源型地區經濟轉型發展,形成產業多元支撐的結構格局,是需要深入思考和突破的重大課題。瀘州市緊盯新型工業化目標,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堅持把構建多元化產業體系作為轉型發展的根本支撐。 一是以改革賦能傳統產業煥發生機。穩步推進化工龍頭企業改革脫困,創新采用債轉股、“央企+民企”混改重組等方式,有效應對天然氣資源枯竭對化工產業帶來的沖擊。被譽為“中國現代尿素工業搖籃”的瀘天化從經營虧損的絕境中涅槃重生,連續6年實現盈利,工業化聚碳酸酯生產等核心技術國際領先。合江臨港化工園區、瀘縣神仙橋化工園區獲批認定為省級化工園區,牽引帶動107家規模以上能源化工企業集聚。 二是以創新賦能優勢產業做大做強。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聯動產業鏈上下游重點企業、高校、科研院所,搭建固態釀造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180個國家級和省級創新平臺,健全科技型企業“微成長、小升高、高變強”梯次發展機制,一批“卡脖子”技術實現突破。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預計達到33億元、增長了10倍,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達1227家,瀘州老窖建成白酒行業首家“燈塔工廠”,川南航天能源入選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名單,容大變速器公司新一代智能變速器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邦立重機公司“特大型環保電動系列液壓挖掘機”關鍵核心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三是以強鏈賦能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立足瀘州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建立“鏈長+鏈主+專員”工作制,培育引進并確定中國電子集團、合盛硅業、科瑞德制藥、恒力集團等74家鏈主企業,通過組織開展政策獎補激勵、組建政府投資基金等,在延鏈、補鏈、強鏈各環節持續發力,推動電子信息、醫藥健康、先進材料等新興產業加速崛起。四川明德亨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等3家公司入選國家數字化轉型貫標試點企業名單,神經系統醫藥制造等3個集群入選四川省首批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西南醫科大學核醫藥產業學院獲批建設第二批省級現代產業學院,鑫陽釩鈦鋼鐵有限公司建成全國電爐短流程煉鋼標桿企業。
“抓開放”與“促合作”并重 以能級提升積蓄轉型動能
瀘州深入貫徹關于“不斷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空間”的重要指示精神,積極融入新發展格局。 一是構筑內暢外聯“大通道”。堅持補短板、鍛長板“兩個導向”,持續完善“水公鐵空郵”綜合立體交通運輸體系,依托東向長江水道、南向西部陸海新通道、西向中歐鐵路的交通區位優勢,建成四川省唯一國際水陸運輸雙通道城市,高速公路從僅有廈蓉高速隆納段的88公里突破到如今的8條613公里,居川南第一、全省第三,綿瀘高鐵內自瀘段、敘畢鐵路順利建成通車,渝昆高鐵川渝段預計今年通車,云龍機場旅客吞吐量突破230萬人次。瀘州被國家定位為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列入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名單。 二是建設開放平臺“新高地”。著力打開對外開放新窗口,持續提升開放平臺能級,建設形成集綜合保稅區、跨境電商綜試區為一體的七大國家級開放平臺,是西部同級別城市中擁有國家級開放平臺最多的城市。瀘州外貿進出口總額達到220.9億元,增長了20余倍,自貿區川南臨港片區“生產型出口企業出口退稅服務前置”等9項制度創新成果獲全國推廣表揚,瀘州跨境電商產業園獲批四川省唯一省級成熟型跨境電商產業園,連續兩屆獲評“四川省開放發展示范市”。 三是打造區域核心“增長極”。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新時代西部大開發、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國家戰略,加快建設川南省域經濟副中心,創新實施“一體兩翼”特色發展戰略,與愛爾蘭塔拉莫爾市、意大利阿斯蒂市等11個城市建立國際友好合作關系,國際友城遍布五大洲的10個國家,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瀘州)先進技術研究院、商學院市場化運營,聯合宜賓入選國家現代流通戰略支點城市建設名單,中國國際酒業博覽會及中外地理標志產品博覽會等國際頂級展會持續提升城市輻射帶和美譽度,下轄江陽區入選全國百強區,三個縣上榜中國西部百強縣,瀘州躋身全國Ⅱ型大城市,城市層級躍位升級。
“解遺留”與“增福祉”并行 以民生改善踐行轉型初心
資源枯竭型城市在轉型發展中首先要解決好民生問題、保障好困難群眾生活。瀘州堅持在轉型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兜住兜準兜牢民生底線,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生活品質。 一是攻堅歷史遺留環境頑疾。探索構建跨區域生態環境保護共同體,創新實施工業方式治理、農業方式修復、自然生態涵養凈化“三位一體”系統治理模式,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城市污水處理率提高16.8個百分點,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2071平方公里,取締非法碼頭89座,恢復岸線長度9.05千米、復綠面積近25萬平方米,長江出川、赤水河入長江斷面水質穩定保持Ⅱ類標準,長江一級支流清溪河出口水質由常年的劣Ⅴ類提升到Ⅲ類水以上標準、成為四川省首個“國家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工程”,全市森林覆蓋率達51%,成功創建全國首批水生態文明城市。 二是化解歷史遺留改革難題。通過實施“三供一業”分離、國有企業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等重大改革任務、建立健全社會救助與就業的聯動機制、探索小網格征收方法破解棚戶區改造的簽約問題等,妥善解決國企改革遺留、困難群體就業和住房保障等問題,完成5萬余戶“三供一業”分離移交改造工作,實現國企社會職能剝離,減輕企業負擔,城鎮登記失業率保持在3%以下,高標準完成當時四川省單體最大的棚改項目——茜草工礦棚戶區改造項目,入編《中國歷史》教科書。 三是補齊歷史遺留民生短板。加大民生投入,不斷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和受益面,深入推進全民預防保健服務試點和普惠托育試點。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逐年提升,近幾年穩定保持在70%以上,高等院校增加2所、達到7所,形成瀘州高中、瀘縣二中等優質教育集團16個,優質教育資源輻射100余所中小學校、惠及10萬余名學生,在四川省率先實現醫!耙苿又Ц丁薄八⒛樦Ц丁保塾嬅赓M體檢1373.93萬人次,建成7個縣級失能老人照護中心,獲評全國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成效明顯表揚激勵城市,普惠托育“1573”工作模式獲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國家衛生健康委肯定。 據瀘州市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介紹,下一步,瀘州將堅持以人為本、綠色轉型、開放合作,奮力推動資源枯竭城市高質量轉型發展,著力打造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南翼跨越發展重要增長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