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李少輝 記者羅勉近日從廣東省工信廳了解到,針對中小企業囿于經驗、技術、資金不足等因素“不敢轉”“不會轉”等核心難題,廣東省創新探索“鏈式改造”模式,通過龍頭企業訂單牽引、行業平臺價值驅動,讓大企業、大平臺帶著中小企業并肩作戰,推動產業鏈供應鏈整體數字化轉型。 數據顯示,近5年來,廣東省市兩級在數字化轉型方面安排財政資金100多億元,累計推動超3萬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帶動超70萬家中小企業“上云用云”,實現降本提質增效綠色安全發展。如今,廣東產業數字化規模、工業互聯網平臺區域發展指數等關鍵指標位居全國前列,持續擦亮國家級工業互聯網示范區金字招牌。 據介紹,所謂“鏈式改造”,“鏈”是關鍵,就是通過產業鏈和產業集群中的關鍵企業,引領帶動產業鏈供應鏈上下游和產業集群內中小企業協同數字化轉型。在這個過程中,龍頭企業除了自己“轉”,還要發揮“鏈主”作用,通過優質訂單等帶動產業鏈供應鏈上的“兄弟們”一起“轉”。在“鏈主”企業帶動下進行“鏈式改造”,一方面有利于對質量管控進行事前介入,高效配置資源,對供應鏈補鏈強鏈;另一方面,“鏈主”和供應方中小企業協同作戰有利于確保信息流程清晰準確,實現信息數字化、共享化,快速打通供應鏈上下游信息等。 截至目前,廣東有8座“燈塔工廠”,而全國“燈塔工廠”的數量是62座。也就是說,全國每8座“燈塔工廠”中就有1座位于廣東。對于龍頭企業來說,在實現內部的生產設備自動化、管理流程數字化以外,還要有產業鏈供應鏈上下游的智能化協同才能實現整個行業的智能化躍升。然而,由于產業鏈上下游大部分是中小企業,如果數字化轉型跟不上,就會影響整個供應鏈的協同效率。 據介紹,在數字化轉型的路上,中小企業存在“難言之隱”,一方面,中小企業缺乏產品、資金、人才,還沒開始“轉”,阻力就先來了;另一方面,不少中小企業從事的領域是產業鏈供應鏈上非常細分的領域,他們面對的場景更加個性化,需要“量體裁衣”地進行轉型。比如,在底層操作系統、重點工業軟件、智能傳感器等方面,滿足細分行業個性化需求的數字化供給方還不夠多。 對此,廣東省探索的第一條路徑是通過龍頭企業訂單牽引,帶動供應鏈相關企業改造升級,接入供應鏈數字系統,讓整個供應鏈在線高效協同。例如,針對家電行業設計協同成本高、庫存信息不準、訂單交付不及時等供應鏈痛點問題,美的集團牽頭打造美擎工業互聯網平臺,帶動家電制造、工業裝備、機器人等供應鏈企業一起上“云”。如今,美擎工業互聯網平臺已接入工業設備400萬臺,打造工業App超1200個、服務企業47萬家,幫助供應鏈相關企業的研發設計效率提升40%,生產效率提升38%,庫存積壓降低5%。 廣東“鏈式改造”的第二招是發揮行業平臺企業的帶頭作用。這些平臺了解行業專業知識,也有比較強的資源整合能力,它們研發的數字化產品會更貼合上下游企業的需求。比如,在廣東一朵“云”就能重塑紡織服裝供應鏈。廣州致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高級副總裁李亞平介紹:“利用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公司研發了多個智慧云平臺,覆蓋布料生產、采購、服裝設計、銷售等紡織服裝產業全產業鏈。我們為紡織服裝企業量身打造了一朵‘鏈上的云’智慧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