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河南省周口市西華縣示范園。河南省發展改革委農經處/供圖
周 華 李 寧 王 靜
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舉措。近年來,圍繞“做強一產、做優二產、做大三產”,河南省充分挖掘地域特色,開展多模式融合、多類型示范,積極探索符合中原特色的農村產業融合發展之路,成功創建23個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數量位居全國第一,涉農產業總產值超600億元,帶動就業超90萬人,打造了一批融合發展的示范樣板和平臺載體。河南通過深度融合農文旅、加快貫通產加銷、高效對接科工貿等創新舉措,使農民的收益不斷攀升,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的活力。
科學謀劃,精心組織實施
立足鄉村振興大戰略,河南細化流程、標準、方案,精密組織開展示范園創建和實施工作。 一是嚴格標準、合理引導。充分考慮河南實際,高起點、高標準確定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創建條件,制定《河南省申報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工作方案》和《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園區調查表》,積極支持符合申報條件的市縣開展創建方案編制工作。 二是完善程序、擇優推薦。制定《河南省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評審方案》和《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評分表》,從建設機制完善、示范園發展基礎、龍頭企業發展、基礎設施和要件辦理、創建方案編制等方面明確具體評判標準,組織專家召開評審會,按照競爭性選拔原則,逐項打分、現場公布,擇優確定申報創建名單。 三是運行監測、宣傳推廣。河南依托國家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在線監測系統,著力做好示范園定期數據填報和更新工作,動態掌握示范園建設進度、發展質量和工作成效。同時,定期匯總整理示范園典型做法和經驗模式,在全省范圍內示范推廣。
政策引領,明確發展方向
突出地域特色和基礎優勢,河南科學編制實施方案,合理設定目標、明晰發展思路。 一是前瞻描繪發展規劃圖。河南堅持規劃引領,各地立足發展實際,明確功能定位、發展目標和任務舉措,高站位推動示范園區發展。比如,虞城縣示范園制定《虞城縣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發展規劃》,形成了具有虞城特色的“農業內部融合模式”“全產業鏈建設模式”“農業功能拓展模式”三大產業融合發展模式。 二是科學設置空間布局圖。河南堅持節約集約,各地依托國土空間規劃,合力布局示范園區功能區,形成功能互補、互為支撐的空間布局。比如,汝州市示范園明確“一心、一帶、兩區、廣輻射”的空間布局,構建以汝瓷文化為龍頭、特色種養為基礎、休閑旅游為紐帶的多業態產業發展格局。 三是完善優化技術路線圖。河南堅持資源集成,完善體制機制,推動各類資源要素加速導入示范園。比如,鎮平縣出臺《關于加快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實施意見》等相關文件,為園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提供了科學引領和動力源泉。
投資拉動,激發發展活力
河南持續狠抓項目建設,完善機制、優化服務,推動示范園基礎設施提升和業態項目更新。 一是積極爭取國家資源。圍繞農產品生產、物流倉儲、檢驗檢測等重點領域,河南加強項目儲備謀劃,密切跟蹤國家政策動態,累計爭取中央預算內資金扶持3億元,支持信陽市新縣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等重點項目加快建設。 二是謀劃統籌省級資源。河南通盤考慮鄉村振興發展需要,深挖鄉村資源優勢,將產業融合實際需求轉化為項目化的建設內容,推動16個現代農業項目納入2024年省重點項目清單,加強項目跟蹤協調和服務督導,上半年累計完成投資106億元,占年度投資計劃的68.6%。 三是引導配足市縣資源。各地市結合發展實際,對標對表國家和省支持情況,配足配齊市縣項目支持政策。鄧州市從資金等方面對園區給予支持,印發《鄧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鄧州市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實驗區特色農業項目貸款利息補貼實施方案的通知》,市財政每年撥付600萬元作為園區發展的貸款利息補貼。
產業提質,樹立優質品牌
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優勢,河南深度挖掘生態和文化內涵,以高質量產品為基礎,提高生產服務效率,叫響一批鄉村特色知名品牌,擴大市場影響力。 一是行業龍頭帶動產業規模化。河南大力培育龍頭企業,不斷向上游農業合作組織和基地延伸,向下游銷售、物流、科研拓展,構建原料基地、食品加工、銷售及物流、技術研發于一體的全產業鏈體系。如西華縣示范園培育棗花面業、宏旺木業、益品椹業、合盛種植合作社等30多家加工企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帶動就業1.4萬余人,發展休閑農業經營主體26個、農戶4820戶,經營項目涵蓋食、游、娛、購、宿等方面,年經營性收入2.6億元,就是很好的案例。 二是現代科技助力農業智慧化。河南緊抓新一輪農業科技革命機遇,推進農業生產經營和管理服務數字化改造。如濮陽縣示范園瞄準一線城市高端超市需求,建設智慧農業項目,全面推廣應用荷蘭文洛式溫室工程技術,運用計算機環境控制系統,通過互聯網技術和大數據支撐,對作物進行綜合管控,實現從種子到餐桌一整套的現代化農業管理體系,項目年產綠色無公害多品種水果番茄4000噸左右,是傳統方式種植產量的5.5倍。 三是專業服務促進管理高效化。河南積極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提升專業服務能力,推動降低農業物化成本和生產作業成本。如鎮平縣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糧食收儲業務、產后服務體系建設,為農民提供代清理、代干燥、代儲存、代加工、代銷售“五代”服務,建設高標準糧倉41幢,推動總倉容達到42萬噸。
融合創新,打造區域特色
河南注重地域特色,尊重文化差異,以多樣化為美,圍繞特色做文章,加快探索符合當地實際的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模式。 一是深度融合農文旅。河南積極拓展農業農村多種功能,推動農業與旅游、文化、科技、影視、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比如,鄧州市示范園規劃油菜種植萬余畝,打造萬畝油菜花海,建成13個美好生活景觀節點,自2021年起連續3年成功舉辦油菜花節雙周游活動,累計接待游客達200余萬人次,直接拉動住宿餐飲交通和農副產品銷售15億元以上。 二是加快貫通產加銷。河南依托特色農產品優勢,加速融合生產、加工、流通、營銷等環節,提升農產品加工和銷售能力。如濮陽縣示范園積極繁榮集鎮商貿和電商,建設占地30余畝的縣級電商物流園,引入京東云倉項目,打造集電商服務、特色展覽、倉儲物流、冷鏈儲備、分揀包裝、實操培訓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電商產業園,累計銷售額達到3.5億元,發貨276萬單。 三是高效對接科工貿。河南聚焦產業鏈現代化,前伸后延“做大一產、做強二產、做活三產”,著力開發特色化、多樣化產品,擴大產業增值空間。比如,虞城縣示范園以蔬菜種植為核心,以加工和科研為兩翼,輔以養殖、休閑農業、科普教育、廢棄物循環利用等,形成完善的生態系統和產業系統,打造集生產、保鮮、加工、旅游、觀光、采摘、休閑等于一體的現代產業園。
機制改革,促進農民增收
堅持穩中求進、守正創新,河南把強化農村集體所有制根基、保障和實現農民集體成員權利同激活資源要素統一起來。 一是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河南完善集體收益分配權能,鞏固提升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成果。如鄧州市堅持黨建引領,發揮村級黨支部的帶頭作用,實行“村委+協會”雙軌協同參與機制,建立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共享產業融合增值收益,成立村級綜合服務合作社,黨支部書記任社長,村干部任職理事會成員,為龍頭企業提供土地流轉、勞務等服務,深度連接龍頭企業和村級加工點,將服務費用作村級集體收入,壯大集體經濟。示范園核心區2023年用工量達12000余人次,為周邊15個村增加集體經濟收入近150萬元。 二是完善聯農帶農益農機制。河南鼓勵農業企業、專業合作社與小農戶以土地、勞動力、資金、設備等進行雙向入股,形成“收益分享、風險共擔”利益共同體。如西華縣示范園采用“基地+產業扶貧資金+土地入股”模式結成利益聯盟,農戶到基地務工,土地入股每畝年分紅不低于1000元,實現園內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縣平均水平高出20%,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83個,家庭農場65個,帶動3600多戶群眾種植桃樹。 三是探索新型經營模式。河南鼓勵有條件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建立村村“抱團”、村企合作發展機制,實現聯合發展、互利共贏。如濮陽縣示范區子丁冬棗專業合作社、連穩家庭農場、后鄭寨農家樂等15家涉農經濟組織組建鄉村游聯合體,以“公司+合作社+家庭農場+民宿”的運作模式開展生產經營,帶動農戶3000余戶,輻射帶動周邊區域垂釣、傳統農業種植體驗面積3萬畝以上,農民增收作用顯著。 (作者單位:河南省發展改革委農經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