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璐 本報記者 | 成靜
截至9月10日1時,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累計向天津市調水超100億立方米,相當于為天津市調來400萬個標準游泳池的水量。天津市16個行政區中,15個行政區用上了南水北調水,1300多萬人受益。
遠水解近渴 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
天津地處海河流域尾閭,歷史上曾是水資源豐沛地區,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隨著流域上游大量攔蓄工程的修建和用水量的增加,天津市入境水量逐漸減少,年均入海水量由140余億立方米降至10億立方米左右,加之華北地區連年干旱,天津市逐漸由水資源豐沛地區演變成嚴重資源型缺水城市。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正式通水后,千里長江水奔流北上,直達津城,有效緩解了供水領域存在的諸多問題,為保障天津市供水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前,天津市主要依靠引灤入津工程體系保障城市供水。自2004年天津市南水北調工程開始實施至2014年正式通水,10年間天津市全面建成以南水北調向中心城區供水工程、濱海新區供水工程為代表的引江供水工程體系,與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同步建成同步發揮效益,實現全市經濟核心區域引江、引灤雙水源保障,有效化解了城市供水“依賴性、單一性、脆弱性”的矛盾。
復蘇河湖生態 提升水環境質量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向天津市提供生活、生產用水,除緩解天津市城市供水緊張局面外,還有效置換出長期被擠占的生態用水,為天津市改善水生態環境創造了條件。 自2016年起,天津市率先實現對海河、子牙河、北運河等中心城區重點河道常態化補水,并帶動相關二級河道實施水體置換,徹底改變以往補水周期短、河道水位低、循環力度差的狀況,海河等重點河道水環境面貌得到顯著提升。 天津實施大運河天津市段生態修復,打通北部潮白新河、青龍灣減河向北運河補水通道,為天津市南北運河提供充足水量,并孕育出北運河郊野公園、北運河桃花堤、南運河“天子津渡”遺址公園、南運河御河景觀等一系列大運河主題文化公園,傳承和彰顯了天津市悠久的運河文化。積極推進北大港濕地生態修復,北大港水庫蓄水量由干庫狀況增加至1.88億立方米,水面面積由不足30平方公里增加至120平方公里,水庫及周邊生態環境顯著改善,濕地保護區內監測到鳥類超過276種,生物多樣性得到極大豐富。依靠充足生態水量的保障,天津市水環境質量不斷提升,2023年全市地表水斷面優良水體比例達到60%,為歷史最高水平,劣Ⅴ類水體全部消除,12條入海河流水質總體達到Ⅳ類以上。
節水優先 提升水資源利用水平
南水北調來水在完善天津市供水格局的同時,也促進了水資源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天津市通過優化水資源配置,深化計劃用水管理,推廣先進節水技術,深化節水型社會建設等一系列舉措,推動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和節水型社會建設邁上新臺階。 天津編制下達《天津市城鎮用水節水計劃》,不斷創新計劃用水管理模式,增設預警機制,對有超水跡象的用水戶提前預警。建成重點用水戶在線監測平臺和取用水管理信息系統平臺,非農業取水項目和大中型灌區取水口實現計量全覆蓋,地表水50萬立方米以上、地下水5萬立方米以上取水項目在線監測率達到86%。 截至2023年底,天津市建成節水型企業(單位)1963個,節水型居民小區1806個,全市16個區全部完成了節水型社會達標建設,全部市管機關及50%以上的市屬事業單位已建成節水型公共機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