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兗州市民文化廣場 
華勤橡膠工業集團 
山東太陽紙業股份有限公司 
大安機場候機大廳
王攀 張石帥 尹明波
山東省濟寧市兗州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主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以推進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不斷深化新舊動能轉換,推進改革創新,充分發揮產業、資源、區位等優勢,突出抓好產業發展、園區建設、生態環保等各項工作,全面開創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區建設,努力在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中走在前、做表率。今年上半年,兗州地區生產總值增長5.4%,綜合實力位居“全國百強區”第65位。在山東省政府公布的2022年度、2023年度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差異化評價結果中,兗州連續兩年成功入圍“高質量發展先進縣”,被確定為山東省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試點。
筑牢“四個保障” 促進經濟穩中提質
完善體制機制。優化指揮部架構設置和運行機制,建立“1+14+3”組織架構(即1個推進保障辦公室、14個指揮部、3個推進專班),實行區級領導包保、掛圖作戰、一線攻堅、藍黃紅“三色管理”等推進機制,以月保季、以季保年,奮力推動全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深化運用“四下基層”制度,開展政策宣講、領題調研、公開接訪、領導包保,打通服務基層和群眾“最后一公里”。 強化政策支持。成立了由區委書記、區長任總指揮,區委常委和副區長任指揮的政策研究與對上爭取專班,構建橫向覆蓋鎮街、部門,縱向銜接省市、部委的政策爭取機制,全面提升政策落實水平,建立《惠企政策落實清單臺賬》,并把政策清單落實納入重點事項逐月通報、專題督導,全力打通政策落實“最后一公里”。創新出臺“制造業10條”“促消費12條”“房地產17條”等措施,打好政策“組合拳”,全區規模以上企業近800家、經營主體總量超6.7萬戶。 深化改革開放。開展“全面深化改革優化年”活動,創新“三張清單”抓推進、改革成果“月曬榜”等機制措施,2023年以來新承接省級以上改革試點66項,“國企聯片·民企聯村”助力鄉村振興等61項改革經驗獲國家部委發文推廣,助企服務、民營企業數字化轉型等153項經驗做法在省級層面推廣。對外開放穩中提質,陸海空多式聯運一體化物流體系建設取得重要成果,今年以來已組織企業參加境內外展會、“出海搶單”行動30余次。 優化營商環境。構建優化營商環境“1+19+19”工作體系,建立問題收集、分類、處理等閉環管理機制。堅持減時限、減環節、減材料、減費用、增便利“四減一增”原則,相繼推出“跨域通辦”“雙全雙百”“靜默認證”等改革舉措。創新“產業+套餐”等審批服務新模式,與省內外70個縣市區簽訂“政務服務‘跨域通辦’合作協議”,營商環境一直位列全市、全省前列。
聚焦“四個驅動” 助力實現爭先進位
攻堅突破制造強區。堅定不移大抓產業,大抓先進制造業,聚力提升先進制造業集群能級,深入開展“助企攀登”活動,常態化開展“書記區長企業家懇談日”“我為企業解難題、拓市場、降成本”等活動,培育更多“鏈主”企業,華勤集團、太陽紙業、經典重工、金大豐機械先后入選省“十強產業”集群領軍企業,全區過億元企業66家。今年上半年,全區五大主導產業集群實現營收480.7億元,兗州綠色紙業生態鏈產業集群成功入選省級支柱性雁陣形集群名單,裝配式建筑產業入選省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 突出抓好項目建設。聚力服務保障重大項目建設,不斷健全完善領導包保、專班推進、定期調度等工作機制,推進項目加快建設,2023年7個省重點、27個市重點項目提前2個月完成年度投資計劃,今年上半年,全區10個省重點、18個市重點、63個區重點項目投資完成率分別達到57%、67.4%、69.8%。寧德時代新能源電池產業基地、華勤高端橡膠新材料產業園、太陽新材料產業園二期3個百億大項目先后開工建設。 加快推進科技創新。建立“全域科創”工作機制,探索科技人才一體化協同發展新路徑,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倍增、高能級平臺建設、高層次人才集聚、科技成果轉化提速“4個行動計劃”,加速推動人才鏈、教育鏈、產業鏈、創新鏈、金融鏈、服務鏈“6鏈”深度融合,積極構建“大人才”發展新格局,獲評省科技創新強縣、質量強縣,連續兩年被山東省委、省政府授予“人才工作表現突出單位”。 提升園區發展能級。工業園區躋身中國省級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百強榜,位列全省國家級創建培育開發區第1位,獲評國家級綠色工業園區,入選工信部首批5G規模應用典型案例。中歐數控機床產業園創享中心投入使用,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高標準完成戰略發展和產業發展規劃編制,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加快發展,千億級集中連片現代物流集聚區相關項目正加快推進。
突出“四個重點” 推動城鄉融合發展
完善交通基礎設施。堅持以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為牽動,以交通一體化為先導,加快構建四通八達、外聯內暢的立體綜合交通網絡。大安機場轉場通航并開通6條機場公交專線,崇德大道主線通車、輔道進展順利,濟微高速北段提速推進。 提升城市功能形象。累計改造老舊小區41個,今年6個邊界內安置社區主體竣工,5條城市道路改造進展順利,完成6條背街小巷亮化提升,6處口袋公園建成開放。啟用垃圾中轉站4座,安裝新能源充電樁510個。花海彩田濕地完成提標改造,市民文化中心加快建設。 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堅決扛牢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責任,入選國家級玉米單產提升工程,獲評全國小麥單產提升整建制推進縣、山東省高標準農田建設整縣推進示范縣,國家制種(小麥)大縣項目建設積極推進。注冊成立農民合作社907家、家庭農場544家,擁有國家級、省級、市級農業龍頭企業38家。 建設和美鄉村。實施“百區千村”示范片區行動,新兗鎮創成首批國家農業產業強鎮,漕河鎮管口、新兗鎮牛樓鄉村振興“兩種模式”入選新華社《山東智庫報告》。大力提升農村人居環境,深入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今年以來新建宜居宜業和美鄉村20個,黑臭水體保持動態清零。漕河鎮“有事‘漕’我說,事事‘河’為貴”經驗做法,入選農業農村部第五批全國鄉村治理典型案例。
提升“四個支撐” 聚力保障改善民生
穩定擴大就業。全面落實就業優先政策,2023年以來,新增城鎮就業6885人,發放創業擔保貸款2.3億元,提供就業崗位4.9萬個。兗州區“社區微業”助力“家門口”就業創業經驗做法,獲人社部宣傳推廣。 筑牢保障底線。圍繞“扶老、扶幼、扶困”,組建明白人、熱心人、帶頭人“三人”隊伍,讓老百姓享受到政策落實、鄰里互助和困難解決“三到位”,“三人三扶三到位”民生服務模式入選全國鄉村振興優秀案例,獲山東省委改革辦、新華社《山東要情動態》等宣傳推廣。落實困難群眾救助水平自然增長機制,提高9類困難群眾救助保障標準;高標準建成區級托育綜合服務中心,入選全省第一批嬰幼兒照護服務示范區,被評為全省首批學前教育科學保教引領區。 建設教育名區。連續三年召開教育高質量發展大會,出臺加快教育高質量發展建設教育名區的意見,持續推進學前教育優質普惠發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普通高中多元特色發展。實施教育布局調整、學校擴容提質、農村資源整合“三大行動”,普通高中錄取率達到73%以上,公辦率保持100%,被確定為全省義務教育教學改革試驗區,全省6個、全市唯一。 提升醫療能力。人民醫院掛牌省立醫院兗州醫院,中醫院通過省二級甲等中醫院復審,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提升三年攻堅計劃圓滿收官,10家鎮街衛生院全部達到國家優質服務基層基本標準,省級衛生村實現全覆蓋。順利通過國家衛生城市復審,被評為山東省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綜合防控示范區。 近年來,兗州區注重統籌發展和安全,扎實守牢安全生產底線,持之以恒抓好生態保護,全力防范化解金融風險,著力深化“平安兗州”建設,堅決守牢“一排底線”,有效確保社會安定祥和。2023年以來,兗州區成功獲評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全國自然資源節約集約示范縣,省級水資源集約節約示范縣、山東省普惠金融綜合示范區。 “9月5日召開的兗州區委二屆六次會議已經作出部署,兗州區將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為動力抓好當前各項工作,在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加快綠色低碳轉型、打造文化‘兩創’新標桿、增進民生福祉、統籌發展和安全上走在前、挑大梁,進一步提境界、強能力、抓落實,以新擔當新作為推動各項工作取得新突破。”兗州區委書記王慶表示,全區上下將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狠抓高質量發展各項重點任務,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堅定扛牢新時代文化使命,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統籌發展和安全,不斷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奮力開創兗州爭先進位和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