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都綠色發展與創新實踐展區展示的“元小源·北京綠色生活平臺”小程序。北京節能環保中心/供圖
本報記者 | 明 慧
在近日舉辦的2024年服貿會上,由北京市發展改革委、北京節能環保中心主辦的首都綠色發展與創新實踐展區吸引了眾多觀眾駐足。沙盤、實物、模型、視頻、展板……各種數字化展示技術和交互體驗展示手段相結合,全方位、立體化呈現了北京節能環保中心支撐和推動首都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所取得的突出成效與創新實踐。
3萬個家庭安裝了光伏發電系統
近年來,北京市大力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能源轉型工作逐“綠”前行,呈現供需兩旺良好態勢。據北京節能環保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在供給側,陸續建成和投產一批風電、光伏、生物質發電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項目,截至今年上半年,超1000家企事業單位和3萬個家庭安裝了光伏發電系統,北京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較2015年增長101.2%,占總發電裝機比重達20.8%。北京市還通過不斷擴大綠電來源“朋友圈”,豐富綠電來源,保障綠電供給。在消費側,今年上半年北京市綠電消納較上年同期提高17.9%。上半年市場化綠電交易規模達40.5億千瓦時,是上年同期的7.5倍。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國家電網未來科學城園區、公交集團自營充電樁等多個典型應用場景已實現全綠電應用。 綠色生態修復是“城市綠心”的突出特點。據了解,“城市綠心”總占地面積約11.2平方千米,始建于1978年的東方化工廠原址,東方化工廠退出后,區域生態基礎非常薄弱,北京市在2016年啟動了該區域的生態治理,通過生態阻隔、生態恢復、動態評估及應急響應“3+1”的綠色生態環境管控體系建設,筑牢生態安全防火墻,如今這里已變身“城市綠肺”——北京城市綠心森林公園。這里的森林覆蓋率高達80%以上,各類植物多達200余種,已有60余種野生動物在生態保育核內安家,“城市綠心”已成為城市副中心的“生態名片”。 與此同時,北京市大力推廣綠色建筑。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設施——北京藝術中心、北京城市圖書館、北京大運河博物館總建筑面積30萬平方米,全部達到綠色建筑三星標準。值得一提的是,三大文化設施均采用“地源熱泵+水蓄能+冷水機組+燃氣鍋爐”的復合式方案進行供冷和供熱。此外,園區內還通過安裝屋頂光伏、儲能設施,以及打造智慧配電網,試點開展綠電、綠證交易等方式,實現綠色能源的綜合利用與推廣。
超級液冷充電樁實現10分鐘快充90%的突破
“新能源車綜合服務”展示了北京市光儲充換應用新場景。本報記者看到,該應用新場景展示了“光伏、儲能、充電、換電”一體化綜合應用,可為多類新能源車用戶提供一站式超充、快充和換電服務,并結合光伏發電、儲能設施,大幅提升綜合服務新能源車的能力,有效降低運行成本。據北京節能環保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該應用場景已于2023年8月在首都機場能源中心正式投運,規劃面積超1萬平方米,距離首都機場T3航站樓僅2公里距離、5分鐘車程。所設置的160個充電車位和2個換電站,日均可為超3200輛大巴車、物流車、工程車、小客車等新能源車用戶提供超充、快充及換電服務。所建設的800千瓦光伏發電設備,年發電量超100萬千瓦時,結合配備的400千瓦時/1000千瓦時的儲能設施,可有效提升服務能力。 超級液冷充電樁則展示了10分鐘快充90%的新突破。在該展區,一款技術領先的超級液冷充電樁前圍滿了觀眾。據上述負責人介紹,這款超級液冷充電樁單槍最大輸出功率可達600千瓦,最大輸出電流為600安培,10分鐘可為70千瓦時標準續航的新能源轎車充電90%,為用戶帶來“一秒約一公里”近似加油的極致充電體驗。其采用液冷散熱,可提高充電樁壽命5年以上,配備的15寸高清觸摸屏,可帶來良好的用戶體驗。
累計推薦創新型綠色技術142項
綠色技術體系支撐數據中心綠色化新飛躍。數據中心是支撐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也是節能降碳的重要抓手。在綠色數據中心展示區,由浸沒式液冷、智能微模塊、數智化管控和一體化電力模塊等10項先進技術組成的數據中心綠色技術體系架構圖呈現于眼前,該技術體系可有效支撐當前數據中心領域綠色化快速發展。現場展示的智能微模塊具有一體化集成、快速部署、節約空間、節能、年均PUE1.11等優點,全浸式相變液冷服務器適用于高功率密度數據中心,具有高效換熱能力,PUE最低可達1.04,并可帶來全新視覺體驗。 在綠色技術展區,本報記者看到了2020年以來,為推動綠色技術創新與應用,引導用能單位采用先進適用的新技術、新裝備和新工藝,北京市組織開展的創新型綠色技術和節能技術產品推廣新進展。截至目前,北京市累計推薦創新型綠色技術142項、節能技術產品244項,并在京津冀協同發展10周年之際,首次發布19個京津冀綠色低碳技術典型案例。比如,二氧化碳跨臨界制冷技術相比傳統技術更加環保,能效提升20%以上,該技術應用于北京冬奧速滑館,所制造冰面溫差控制在0.5℃,冰面平整、光滑、溫度傳導均勻,使其成為全球首個采用二氧化碳跨臨界直接蒸發制冷的冬奧速滑場館;又如,AIoT智能建筑管控技術通過能源管理物聯網、設備監測預警等定制化集成子系統,實現數據深度共享和交互,進行能源碳排定額管控、智能診斷和策略優化,服務于建筑能源管理,綜合節能率可達15%~20%,該技術在國家體育場使用效果明顯。
670萬市民建立了“個人碳賬本”
“北京綠色生活平臺”觸摸屏吸引了很多觀眾嘗試和體驗。據介紹,市民可通過手機掃描二維碼建立自己的碳賬本,將綠色交通、綠色餐飲、垃圾分類等踐行綠色低碳生活的減碳量自動記錄到“個人碳賬本”中,并獲得相應的綠色積分激勵,還可通過積分消納渠道,換購美團、餓了么、快電等平臺提供的騎行卡、優惠券、代金券等,用看得見、摸得著的激勵措施引導市民踐行綠色低碳生活。北京節能環保中心創新開展“北京綠色生活季”3年來,已通過“北京綠色生活平臺”為670萬市民建立了“個人碳賬本”,累計帶動市民踐行綠色生活方式超4億人次,有效推動了市民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此外,“北京綠色生活季”還助力2023北京城市副中心綠色發展論壇、2024北京CBD國際論壇、2024全國生態日北京宣傳活動實現了“碳中和”。 綠色生產展示京津冀協同發展新成果。在綠色生產板塊,展示了北京市積極踐行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創新實施“京津冀清潔生產伙伴計劃”、推進“總部在京、生產工廠在津冀地區”的重點單位實施清潔生產所取得的新成果。北京市發揮統籌協調和資金優勢,積極探索京津冀清潔生產協同創新。比如,2023年底完成北京金隅砂漿在京津冀區域的房山竇店、平谷馬坊、河北承德、邯鄲館陶4個生產基地的清潔生產改造,安排補助資金412萬元,年節能931.63噸標煤,減排二氧化碳2288.05噸,減排顆粒物100.30噸,減排氮氧化物8.92噸。2023年8月,京津冀區域清潔生產協同審核創新試點項目獲得生態環境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批復,成為國家第二批清潔生產審核創新試點中唯一跨區域項目。2024年,京津冀區域清潔生產審核創新項目聚焦京津冀地區大氣污染協同治理,同時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與廊坊北三縣一體化綠色發展,選定醫藥、能源、印刷、建材4個行業,啟動60家試點企業共同推進清潔生產審核工作,創新區域清潔生產協同審核機制、方法程序、資源共享路徑,助力京津冀區域綠色低碳轉型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