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石俊 記者鮑筱蘭報道 近日,上海奉賢區柘林鎮新寺村蔬菜智能化種植農場,一排排現代化的連棟大棚整齊排列,灌排、防蟲網、電動遮陽簾等設施一應俱全。近年來,柘林鎮不斷深化農業種植結構調整,持續推進高標準蔬菜基地建設,積極引進涉農頭部企業,因地制宜發展富民興村產業。 記者走入棚內,靚麗的翠色映入眼簾。第一批播種的蔬菜長勢喜人,即將進入采收期。據基地負責人袁佳怡介紹,基地大棚占地面積202畝,主要種植上海青、生菜、杭白菜,第一批種植了3畝上海青作為試驗。基地采用成苗移栽種植技術,每茬的種植時長根據氣溫變化基本在25~45天,全年至少可種植8茬。 而在另一邊的大棚內,一臺施肥機器人正在田間噴施復合肥料。工作人員只需前期定位農田種植區域,并在電腦上設定噴施參數及路徑,機器人便能精準地達到作業點開始作業,大大提高施肥效率,同時也降低了勞動成本。袁佳怡表示,機器人的施肥速度是人工的20倍,5分鐘就能為8畝地施肥,且施肥范圍更廣,作業半徑可達5米左右。 除施肥機器人外,基地還引入智能起壟機、自動移栽種植機、收割機器人等智能農機配套設備,全程采用機械化移栽種植模式,讓農業生產從“汗水驅動”向“智慧驅動”轉變。通過科技賦能,蔬菜畝產可提升約30%,基地蔬菜年產量預計可達900多萬斤。 新寺村蔬菜智能化種植農場位于新寺村虹光3~5組,占地350畝,其中202畝為設施種植、148畝為露天種植,主要種植葉菜、結球類菜。新寺村通過引進該項目,不僅通過土地流轉等方式獲得收益,進一步壯大了村級集體經濟,更是讓科技元素高頻在線貫穿田間地頭。依托新質生產力下的農耕“新把式”,新寺村朝著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發展高質量農業的目標又邁進了一大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