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 季曉莉
西部地區在全國改革發展穩定大局中舉足輕重,在國家生態安全、水安全、能源資源安全、國防邊境安全等方面亦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當前,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成為新一輪西部大開發的重點。今年8月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進一步推動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若干政策措施》時強調,要立足功能定位和產業基礎,做強做大特色優勢產業,著力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目前,包括四川、重慶、陜西、甘肅等在內的西部各省區市因地制宜探索和發揮科技創新的引領作用,在成果轉化、產業整合、推動基層發展等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四川: 創新聯合體加快變出產業“成品”
四川是我國發展的戰略腹地,在國家發展大局特別是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中具有獨特而重要的地位。今年,四川省《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把“高質量發展明顯進位”作為重要目標之一,堅持把科技創新作為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緊抓不放。 四川正以企業為主體,牽頭組建技術創新中心或者創新聯合體,讓“實驗室”牽手“生產線”,大力鼓勵、激勵、包容顛覆性、前沿性、引領性創新;在重視“從0到1”創新的同時,注重“原點突破式”創新,讓更多科研成果加快變成產業“成品”和發展“結果”。 在今年9月舉行的四川省科技大會上,四川省委書記王曉暉表示,要扎實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聚焦關鍵技術攻關,突出企業創新主體作用,在松綁減負、賦能增效上下更大功夫,積極探索揭榜掛帥、定向委托、業主制、賽馬制等模式,讓創新創造源泉充分涌流。 例如,宜賓市近日發布第三批“揭榜掛帥”技術需求榜單。榜單11項關鍵技術攻關需求,全部來自當地企業,涉及裝備制造、輕工紡織、能源化工等5個產業領域,揭榜金額達到12505萬元。近年來,當地搶抓“雙碳”機遇,大力發展動力電池、晶硅光伏等新興產業,2023年宜賓動力電池銷量達到96吉瓦時、占全國15%,全產業鏈產值突破1000億元。 目前,四川和重慶正共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共同打造3個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4個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深地暗物質實驗室、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產生了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研成果,正在加快推廣應用。 重慶: 綜合科技創新水平西部第一
重慶市持續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充分整合產業技術研究院、產業基金、產業園區的優勢資源,讓更多科研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例如,近日,西部(重慶)科學城種質創制大科學中心發布了近兩年取得的多項科技成果,包括基于蠶絲材料的藥載與塑料降解研究突破、遺傳全雄無黑斑紅羅非魚推廣、馬鈴薯病毒快速檢測試劑盒等,部分成果轉化達成了合作意向。 10月25日,《重慶新質生產力發展報告(2024年)》(以下簡稱《報告》)發布,顯示近年來重慶一體化推進原始創新、技術創新和產業創新,2023年綜合科技創新水平位居全國第8位、西部第1位;新引進市外人才7.4萬人,人才總量達到634.7萬人,人才密度位居西部第一;全市高技能人才達到162萬人、位居西部第一。 2023年,重慶研發投入強度達2.45%,建成48家國家企業技術中心、3家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企業分別達到7565家和58524家,布局攻關關鍵技術問題693個。全市聚力打造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電子信息、先進材料三大主導產業集群,升級打造智能裝備、軟件等支柱產業集群,創新打造新型顯示、高端摩托車等特色優勢產業集群,培育發展AI及服務機器人、傳感器及儀器儀表等新興產業集群,2023年功率半導體年產量進入全國前三,軟件業務收入突破3600億元、位列全國第8位。 《報告》認為,重慶下一步應加快建設成渝綜合性科學中心,實施企業研發投入倍增計劃,提質發展環大學創新創業生態圈,推動原始創新及成果轉化;加快納米時柵、“海扶刀”、宗申中小型航空發動機等優勢領域產業生態建設,優化“產業研究院+產業基金+產業園區”產業生態建設,以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產業大腦和國家低碳試點城市等建設為著力點,深化產業數字化和綠色低碳轉型;加速勞動對象向深海、深空、深藍和深地等延展擴張;建立科技保險和金融扶持政策體系,建立市區兩級市場準入隱形壁壘臺賬,全面取消制造領域外資準入限制,深化“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國際合作。 陜西甘肅: 體制創新激發科創活力
近年來,陜西、甘肅等地區針對科技存量資源與科技成果轉化能力薄弱、轉化體制機制不暢等堵點問題,積極挖掘科教資源,以體制創新激發科技創新活力,讓科技成果走出實驗室,牽引產業轉型升級,推動越來越多存量成果、靜態資源加快轉變為經濟和社會效益。 例如,西安“雙中心”核心區內,先進阿秒激光設施初設方案獲批,高精度地基授時系統等大科學裝置加速落地;秦創原總窗口,中創云圖探測者ZC360探地雷達實現了探地雷達國產化替代;閻良國家航空高技術產業基地內,國產首臺飛機緊固件自動封包涂膠機試制成功,進一步提升我國民用大飛機制造能力……以高端裝備制造、航空航天、人工智能、新材料等為代表的硬科技產業正在陜西展現強勁發展勢頭,而發展的動力,則源自對科技成果轉化的激勵。 陜西自2022年起探索實施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技術轉移人才評價和職稱評定、橫向科研項目結余經費出資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一系列“松綁”“激勵”政策激發了科研人員參與科技成果轉化的積極性。 兩年來,西北工業大學聚焦新材料、航空航天等領域孵化科創企業150余家、創業團隊60余個;在中國科學院西安光機所的帶動下,陜西光子產業聚集企業320余家,向著千億級產值目標奮進。陜西以“三項改革”為“點火器”,有效釋放了創新勢能。 截至2024年9月,陜西省“三項改革”試點單位已擴大至157家,9.3萬項職務科技成果實施單列管理,2.5萬項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科研人員成立科技成果轉化企業1572家。陜西在實施“三項改革”中的先使用后付費、技術托管、以演代評等探索,加大放權賦能力度,持續打通產業發展的堵點、卡點,降低了中小企業成本,加快了科研成果推向市場的步伐。 甘肅近兩年來投入近千萬元選派數百名科技專員到企服務,越來越多科研成果走向田間地頭、工廠車間;自2020年以來圍繞“重點產業、重點平臺、重點企業”分批次組織實施“揭榜掛帥”項目,撬動企業自籌項目資金過億元。2023年,甘肅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0%,較2021年提高3.6個百分點。 甘肅還持續深化東西部協作,例如蘭州高新區與上海張江國家技術轉移東部中心、上海合作組織等建立了合作關系,還在上海張江設立了“蘭白張江科創飛地”,為兩地企業提供更廣闊的合作空間,進一步提升了自身的創新能力。 西部地區地域遼闊、資源豐富,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產業基礎、人力資源和歷史文化遺產,通過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把西部地區獨特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提升區域整體實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未來可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