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 繆曉琴
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是一篇大文章,如何用協同發展的“改革卷”答好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題”? 近日舉行的“推動高質量發展”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上,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主任、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市發展改革委主任顧軍介紹,長三角“萬億城市”數量占全國比重已超1/3,體現了區域經濟的韌性活力和“增長極、動力源、試驗田”的責任擔當。 從合作成果看,長三角三省一市合力推進18項長三角重點合作事項,加快實施10項一體化發展實事項目,共同推動長三角區域物流提質增效降本、區域市場一體化建設、生態環境共保聯治等專項行動。 從經濟增量看,三省一市經濟總量從2018年占全國比重的23.9%提升到了2023年的24.4%,今年前三季度增速5.4%,高于全國0.6個百分點。長三角“萬億城市”從2018年的6個增加到9個,占全國比重超過1/3。 從發展質量看,長三角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從2018年的2.81%上升到2023年的3.34%,2024年全球創新指數(GII)全球百強科技集群排名中,上海-蘇州集群位列第五,南京集群排在第九位,首次躋身“十強”。 創新一直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重要引擎,厚植于三省一市城市氣質之中。從安徽合肥的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到上海浦東的張江科學城,一條條“兩心同創”的大動脈被長江相連相接……長三角加快推進科技創新共同體聯合攻關計劃,首批12家長三角創新聯合體攻堅“硬科技”,共建“智造極”。 大型科學儀器實現資源共享,科技服務獲得創新券金額支持……如今,全國每生產的10輛新能源汽車中就有4輛來自長三角地區,其背后的長三角新能源汽車產業鏈體系,為車聯網和智能網聯汽車發展插上了“騰飛翅膀”。 政務“聯手”如火如荼,民生“連心”亦富有溫度。三省一市不僅已有累計170余項高頻政務服務和應用實現跨省“一網通辦”,今年還創新推出了長三角新生兒出生“一件事”、跨省就讀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免申即享”,讓“跨省辦”變成“社區辦”。 一體化的施工圖次第展開,高質量的實景畫不斷呈現。長三角“超級環線”高鐵開通,長三角高鐵營業里程超過7600公里……超級城市群越來越像一座城,吸引華為研發中心落成投用,助力西岑科創中心、水鄉客廳、滬蘇嘉城際鐵路等加速布局。 隨著《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印發實施,第七屆進博會累計意向成交800億美元;30多項協同推出的區域市場一體化具體舉措,推動區域物流提質增效降本;全國首個區域性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地方標準,實現了江、浙、滬、皖食品信息追溯共享,將四個獨立分散的信息“點”結成一張守護民生的安全“網”。 攜手推進創造的高質量發展“優質養分”,有源源不竭的金融“活水”。長三角協同優勢產業基金兩期累計投資了47只子基金、52個直投項目,覆蓋底層項目近1000個,為長三角地區培育了312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長三角城市間能源互濟互助能力持續提升,一體化發展之路越走越寬廣。長三角電力市場建設啟動,開啟長三角電力市場建設新篇章;滬蘇天然氣聯絡線、滬浙天然氣聯絡線二期建成投產,提升省間天然氣輸配能力超過30億立方米/年。 下一步,長三角三省一市將繼續磨煉全球視野和戰略思維的“大手筆”,努力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