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航 滿震 高峰 本報記者 | 尹明波
近日,在山東省濟寧市微山縣采煤塌陷地“漁光互補”項目所在地,寬闊的魚塘上一排排湛藍色光伏板映入眼簾,像碧波上的魚鱗,在陽光照射下熠熠生輝,與池塘瀲滟水光、岸邊綠樹紅花交相輝映……這里是濟寧全面貫徹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加速采煤塌陷地綜合治理,推進資源型城市綠色低碳轉型的一個縮影。 “越是資源型城市,越要跳出傳統思維來尋找新的發展路徑。”近年來,濟寧采煤塌陷地治理堅定不移走產業結構變“輕”、發展模式變“綠”、經濟質量變“優”之路,創新實施控轉并舉、科技支撐、生態修復、盤活資源等多元治理模式,讓昔日采煤塌陷地搖身嬗變光伏基地、生態濕地、肥沃良田和產業示范區,推動綠色發展、低碳發展、可持續發展。綠色,正在成為濟寧轉型發展“主色調”。 有著上百年煤炭開采史的濟寧,以生態文明統領城市發展,科學利用采煤沉陷區塌陷水面,創新“漁光互補、農光互補+新型科技”治理開發,成功入圍國家能源局批準建設的8個國家級光伏基地。目前,光伏基地7個發電項目已全部投運,新增裝機規模48萬千瓦,年發電量約5.5億千瓦時,年可實現電價收入約4.6億元;年可節約標煤18.8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45萬噸,帶動塌陷地2200余人就業。 傍晚的太平國家濕地公園,碧波蕩漾、葦蒲搖曳,落日熔金、水天一色,各種鳥兒時而振翅飛翔,時而游戲水上。漫步其間,時間似乎也慢下來,靜謐、平和、舒緩,樂享無可復制的自然之美。據鄒城太平國家濕地公園服務中心負責人介紹,通過對太平鎮1萬多畝重度采煤塌陷地實施以綠色綜合治理、地質災害搬遷、生態產業打造為核心的“綠心”工程,建成了總面積超過1000公頃的濕地公園,濕地面積428.44公頃,濕地率42.75%,《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典型案例》受到自然資源部發文推廣;榮獲全國自然資源領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全國林草科普基地、山東省最美濕地等榮譽稱號。目前,太平國家濕地公園擁有高等維管植物400多種,棲息脊椎動物215種,國家一二級保護珍稀鳥類15種……成為集生態保護、科普教育、濕地體驗等功能于一體的“生態客廳”。 “位于王樓煤礦的喻屯鎮有2000多畝采煤塌陷地,在當地政府支持幫助下,王樓煤礦流轉了部分塌陷區30年的土地使用權,采取‘挖深墊淺’治理方式,進行水產養殖、生態種植,打造生態農業,構筑綠色家園,助力鄉村振興。”山東能源臨礦集團王樓煤礦負責人介紹說,400余戶村民搬遷到新村,每年還享受一定數額的流轉費。同時,塌陷區上建設智能玻璃溫室,運用綜合供暖溫室系統將礦井余熱提升到農業園,發展高標準溫室大棚,種植熱帶水果等六大現代農業項目,帶動周邊村民就業,為鄉村振興戰略縱深推進作出積極貢獻。置換得到的“冷能”再次輸送到井下,改善采煤工作面工作環境,改變傳統井下作業用能方式,社會效益、經濟效益成效顯著。 下一步,濟寧將圍繞打造“魯西南(濟寧)采煤沉陷區光伏發電基地”“山東省新型儲能產業基地”和“綜合智慧能源示范區”等,深挖“農光互補+漁光互補+現代農業”等生態修復潛能,全面構建城鄉統籌、綠色低碳、智慧互聯的多能互補新能源體系。力爭到今年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規模達到350萬千瓦以上;到2025年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總量達到800萬千瓦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