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 崔立勇
BCG(波士頓咨詢公司)與極飛科技日前發布題為《通往農業碳中和之路》的報告。報告顯示,農業既是全球變暖的主要受害者,也是溫室氣體的主要排放源之一,農業減排刻不容緩。報告同時提出,科技是農業凈零轉型的重要力量,包括:減少化石燃料消耗、減少農業化學品投入、推動秸稈科學還田、幫助優化農事決策四大舉措。 報告分析,氣候變化對農業的負面影響分為直接和間接兩種形式。溫度的突然變化、降雨變化、熱浪和颶風等天氣現象都將直接對全球農作物生產系統造成巨大壓力,并進一步威脅人類的糧企安全。同時,一個經常被忽略的事實是,作物的營養含量也會受到二氧化碳濃度升高的負面影響。作物病蟲害的傳播是氣候變化造成的間接危害,這同樣會對農業生產系統產生不利影響。 農業既是全球變暖的主要受害者,也是溫室氣體的主要排放源之一。報告顯示,由于農業和林業活動以及土地利用的變化而產生的溫室氣體約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17%。如果考慮到食品生產價值鏈中儲存、運輸、包裝、加工、銷售和消費等環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該比例則會進一步上升至21%~37%。 報告認為,當前各國各地區政府主要致力于能源、交通及工業行業的溫室氣體減排舉措。相比農業,這些行業排放量占比更大,且溫室氣體的排放和抑制機制更為直接。農業減排被很多國家列為實現碳中和的關鍵抓手之一,隨著氣候變化的威脅日益緊迫,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給予農業減排更多關注。 與電力、交通、工業品等行業相比,農業活動中溫室氣體的形成機制更為復雜,而且缺乏作物種植和農田生產數據的支撐,因此追蹤、測量和消除農業碳足跡是全球凈零排放的一個重大難題。報告分析,目前還沒有一套統一的方法和標準能夠精確衡量不同排放源在農業的生態系統中對總排放量的貢獻,對不同排放源的排放量級和占比尚存爭議。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統計,農業活動產生的溫室氣體主要來自七大排放源,分別是腸道發酵、化肥施用、有機土壤排水、水稻種植、農場能源消耗、糞便管理、農作物殘余、焚燒土地。 其中,腸道發酵是指碳水化合物在食草動物的消化道內被細菌分解后,在分解的過程中產生甲烷排放。腸道發酵產生的甲烷排放量主要取決于牲畜的種類、年齡、體重大小以及飼料的成分和數量。肥料的施用是第二大排放源。以上兩大排放源貢獻了40%的農業溫室氣體排放量。 報告明確,減少農業碳排放,最有效的方法無疑是從每個排放源入手,借助科技的手段進行治理并減少排放。 報告認為,農業處于新科技革命路口。過去50年中,農業生產的規模、速度與效率隨著機械化水平的提高而大幅提升。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統計,在1961~2011年間,全球農業產出至少翻了3倍。迅速增長的糧食需求及氣候變化也向農業提出了新挑戰。農業需要擁抱更多創新,借助更復雜和先進的技術來進一步提升生產力。 農業正處在新科技革命的路口,這次科技革命將主要由大數據分析、萬物互聯以及自動化3種底層技術力量推動。在這3項技術支撐下,如農業無人機與機器人、衛星圖像工具、土壤傳感器以及其他新興農業技術解決方案正逐步改變傳統農業的生產方式,進一步提升產量、提高效率并幫助建立可持續和高韌性的農業。如今,在整個農業價值鏈的各個環節上都能看到科技創新,從播種到收獲,全流程幫助農戶減少資源消耗。 報告作者之一,BCG組織與人才專項亞太區及中國區負責人、董事總經理、全球合伙人阮芳表示:“受到快速增長的市場潛力的吸引,以傳統農業巨頭、農業科技企業與IT公司等為代表的行業玩家開始入局農業科技市場,開發自己的科技解決方案,未來市場競爭會日趨激烈。” 報告分析,農業已走過漫長的發展之路,但未來還有更多的機遇尚待探索。借助科技實現高效與可持續的農業生產,將是人類應對氣候挑戰的關鍵抓手之一。無人機、傳感器和大數據分析等尖端科技的應用將極大改變未來農業的生產方式,助其變得更有效率,同時對環境更加友好。與此同時,要加速農業科技發展和應用的速度,仍需要解決農業科技應用條件、農民積極性與政策環境三大挑戰。 極飛科技聯合創始人、高級副總裁龔槚欽表示:“隨著農村人口老齡化的加劇,農業低碳轉型還面臨著勞動力短缺、人力成本上升等一系列挑戰,單靠技術手段難以解決。政府、科技企業與農業生產經營者需要形成合力,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廣農業自動化設備,并通過人工智能、物聯網技術推進農場數字化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