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7月底以來,華北、東北等地遭遇極端降雨過程,引發洪澇和地質災害。各地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有關要求,及時轉移受困人員,保障受災群眾的基本生活,全力搶險救災。 災后重建,事關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為進一步提升我國防災減災救災能力,為災后恢復重建集聚力量,本報今天開始推出“災后恢復重建的觀察與思考”系列報道,敬請關注。
本報記者 | 田新元
前不久,我國華北、東北等地區連續遭遇強降雨天氣,海河發生流域性特大洪水,松花江發生流域性較大洪水,抗洪搶險及災后重建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 8月17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強調,加快完善流域特別是北方地區主要江河流域防洪工程體系。國務院常務會議也提出,加強北方地區水利等基礎設施規劃建設,提高水旱災害防范應對能力。 在災后重建規劃中,構建全流域防洪工程體系被重點提及。業內人士表示,要著眼長治久安,聚焦預報預警預演預案功能、流域防洪工程體系建設、防洪體制機制法治管理等重點方面,著力提升流域洪水防御能力。
防洪體系發揮重要作用
受臺風影響,7月底8月初多地遭遇連續暴雨引發洪水,海河流域北三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漳衛河五大河系21條河流發生超警以上洪水,其中6條河流超保、8條河流發生有實測資料以來最大洪水,流域防洪體系發揮了重要作用,最大限度減少了災害損失。 在東北松遼流域,大型水庫共有107座,防洪庫容138億立方米,在流域防洪體系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水利部松遼水利委員會密切關注強降雨落區內骨干水庫及大中型水庫防洪調度,統籌考慮水庫上下游防洪形勢和水利工程現狀,充分發揮骨干工程攔洪削峰錯峰作用。 依據《全國流域性洪水劃分規定(試行)》,本次海河洪水被判定為流域性特大洪水,并命名為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據悉,這次特大洪水啟用了永定河泛區、小清河分洪區、蘭溝洼、東淀、大陸澤、寧晉泊、獻縣泛區、共渠西共8個蓄滯洪區,合計最大蓄洪25.3億立方米。通過啟用蓄滯洪區,大幅度削減了河道洪峰流量,使洪水經河道平穩下泄入海,確保了防洪保護區安全。 其中,永定河泛區啟用后,將永定河固安站洪峰流量由2250立方米每秒削減至屈家店樞紐最大下泄245立方米每秒,保障了永定新河安全行洪,保證了天津市城區和河北省沿線廣大地區防洪安全。 六十年風霜雪雨,一甲子滄海桑田。面對洶涌的“23·7”洪水,人們不會忘記60年前的“63·8”洪水。 巧合的是,洪水恰好發生在農歷的同一天。北京房山一位70歲的村民回憶:1963年和今年的洪水都發生在農歷六月十三,整整60年。 據統計,“63·8”洪水共造成漳衛南運河、子牙河、大清河三大水系主要河道決口2396處,全流域143個縣(市)受災,死亡5000余人。1963年11月,毛澤東主席為河北省抗洪斗爭展覽會題詞“一定要根治海河”。 自“63·8”洪水以后,海河流域制定了“上蓄、中疏、下排,適當地滯”的防洪策略,建立了以大型水庫為骨干,河道堤防為基礎,蓄滯洪區為依托的防洪工程體系,形成了各河系“分流入海、分區防守”的防洪格局。 永定河泛區是我國98處國家蓄滯洪區之一,位于永定河中下游,涉及河北省廊坊市廣陽區、安次區、永清縣和天津市武清區、北辰區,蓄洪容積約4億立方米,是永定河流域防洪工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蓄滯洪區是包括分洪口在內的河堤背水面以外臨時貯存洪水的低洼地區及湖泊等,是流域防洪工程體系的重要組成。目前,我國蓄滯洪區總面積約3.4萬平方公里,總蓄洪容積約1067億立方米。其中長江流域44處、黃河流域2處、海河流域28處、淮河流域21處、松花江流域2處、珠江流域1處。蓄滯洪區按照功能可分為行洪區、分洪區、蓄洪區和滯洪區。行洪區指天然河道及其兩側或河岸大堤之間,在大洪水來臨時宣泄洪水的區域;分洪區是利用平原區湖泊、洼地、淀泊修筑圍堤,或利用原有低洼圩垸分泄河段超額洪水的區域;蓄洪區指用于暫時蓄存河段分泄的超額洪水,待防洪情況許可時,再向區外排泄的區域;滯洪區具有“上吞下吐”能力,對河段分泄的洪水起削減洪峰或短期阻滯作用。
特大洪水暴露薄弱環節
海河流域以水庫、河道及堤防、蓄滯洪區為主要組成部分的防洪工程體系在防御此次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也暴露了一些薄弱環節。 水利部有關負責人表示,一是氣象衛星和測雨雷達、雨量站、水文站組成的雨水情監測預報“三道防線”較弱,有的河流難以第一時間準確預判洪水情況。二是有些河流上游防洪控制性水庫尚未建成,洪水攔蓄能力不足,山區洪水直接進入平原。三是流域地面沉降,一些河道多年不行洪、淤積嚴重,部分河道及堤防建設不達標,行洪能力達不到規劃要求。四是蓄滯洪區建設滯后,進退洪設施不完善,影響有效分蓄洪水。五是數字孿生流域處于起步階段,水利工程聯合調度的現代化信息技術支撐不足,洪水預報、預警、預演、預案能力不夠,影響洪水精準調度。 中國工程院院士、水利部氣候變化研究中心主任張建云表示,這次極端暴雨洪澇暴露出華北地區山洪溝治理還不到位、山前平原調蓄空間不足、蓄滯洪區排水能力弱、山洪地質災害的預警和管理還需提升等問題,需要在今后加強。 此次洪澇,河北涿州的水情備受關注。涿州地處太行山山洪沖積扇,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境內水系發達,北拒馬河穿城而過,永定河、小清河、白溝河等河流交匯于此。 據悉,拒馬河上游原來是規劃有水庫的,由于各種原因沒有建設。張建云認為,應該在上游建設適當的攔蓄工程,這不僅對防洪有重要作用,而且對水資源的調節也非常重要。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副總工程師程曉陶提出,目前蓄滯洪區建設處于一個滯后狀態。快速的城鎮化中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保障城市的安全,更多的錢花在供水、道路、供電、供氣、通信上。從近些年情況看,洪水災害造成的損失主要在中小河流上,而非大江大河。 《河北省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規劃》指出,洪澇災害仍是心腹大患。全省堤防達標率僅49%,縣城及以上城市防洪達標率僅62%,蓄滯洪區安全建設推進緩慢,啟用損失大,部分水庫水閘還存在病險問題,部分河道和山洪溝行洪能力不足,社會財富的不斷積累,城鎮化率的快速提高,對防御洪澇災害風險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位水利專家表示,當前蓄滯洪區存在被占用的問題。有的區域里邊聚集了產業、人口,本來設置蓄滯洪區是為了減少損失,現在反倒是蓄滯洪區一旦啟用,損失同樣也很大。
提升流域洪水防御能力
洪澇災害發生后,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鄭柵潔率工作組到北京豐臺、河北涿州受災嚴重地區,調研并協調推進搶險救災和災后恢復重建工作。鄭柵潔提出,加快完善全流域防洪工程體系,提升跨地區、跨流域水旱災害防范應對能力。 北京市常務副市長夏林茂介紹,全市將統籌規劃,全面做好災后恢復重建工作。總的思路是一年基本恢復,三年全面提升,長遠可持續發展。房山區提出,實施“上蓄、中疏、下排(適當滯)、外擋”的防洪總體布局,構建全流域防洪工程體系。 河北省委書記倪岳峰在調研時指出,要復盤總結防汛救災工作,對現有水庫進行科學論證,加高加固一批水庫堤壩,增加庫容、提升蓄水量,同時優化水庫布局,新建一批重點水庫,有效發揮防洪減災作用和綜合利用效益。 根據規劃,河北將加快推進河道堤防、重點蓄滯洪區、病險水庫除險加固等防洪工程建設,實施河湖水系連通工程,提高洪水資源化水平,實現“上能蓄能調、中能疏能滯、下能排能泄”。雄安新區起步區達到200年一遇、五組團達到100年一遇防洪標準,流域和重點城市防洪工程體系基本完善,主要堤防達標率達到72%,現有病險水庫安全隱患全面消除,水旱災害風險防控能力明顯提升。 國家發展改革委、水利部印發的《“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規劃》提出,推進流域面積3000平方公里以上主要支流治理。繼續實施流域面積3000平方公里以上主要支流防洪治理,確保重點河段達到規劃確定的防洪標準。優先實施近年來防汛形勢緊張、出現險情、存在安全隱患或遭洪水沖毀等直接威脅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河段治理;盡快完成沿線有地級及以上城市、重要基礎設施、重要產業園區等重要保護對象的重點河段治理;對涉及國家重大區域戰略、重要經濟區等需提高防洪標準或新增防洪任務的河段開展提標升級。條件具備的地區可選取部分河流開展全流域系統治理。 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就“加快推進國家水網建設提高國家水安全保障能力”舉行的發布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趙辰昕表示,在流域防洪減災體系方面,遵循“兩個堅持、三個轉變”的防災減災救災理念,以流域為單元優化水庫、河道堤防、蓄滯洪區布局,做好洪澇水出路安排,全面提升防洪安全保障能力。 未雨綢繆先規劃,防微杜漸保安全。去年我國啟動了新一輪七大流域防洪規劃修編工作,力爭用3年左右時間完成修編任務,為今后一個時期洪澇災害防治工作提供規劃依據。洪水漸漸退去,但是洪水過后暴露的短板亟待加強,要立足全局和長遠,科學謀劃流域系統治理,整體提升流域洪水防御能力,確保流域長治久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