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國已建成全球最大的清潔能源生產供應系統,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容量已經突破13億千瓦,占全國發電總裝機的48.8%,光伏組件、風力發電機等產品產量占全球的70%,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占全球的一半以上。圖為全球首臺16兆瓦大容量海上風電機組在福建北部海域安裝完成。新華社
本報見習記者 | 甄敬怡
2020年9月22日,習近平主席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作出我國將力爭于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重大宣示。 今年9月22日,是我國“雙碳”目標提出三周年的日子。三年來,我國堅持先立后破、通盤謀劃,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推動“雙碳”工作取得良好開局和積極成效。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強調“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而當下,隨著綠色變革的全面展開,一系列與“碳”相關的改革舉措正循序漸進、穩步推進。
轉向碳排放雙控:先立后破加強基礎能力建設
2021年4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體學習時指出,“十四五”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了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今年7月1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明確這個關鍵時期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方向——完善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調控,逐步轉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 能耗雙控政策的歷史由來已久。2015年,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能耗雙控政策,即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成為推動經濟轉型升級、推進能源清潔低碳轉型、倒逼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抓手。有專家指出,近年來,隨著我國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提出及相關頂層設計的建立,能耗雙控制度的不足也逐步顯現出來,特別是在科學設定能源雙控目標、指標分解落實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已不能完全適應當前經濟社會發展需要。 “能耗雙控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抓手,但如果不區分各種能源的碳排放特性,在實施過程中可能會影響到正常的生產和生活。”中國能源研究會能源與環境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王衛權表示,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轉變,更加突出導向性約束力,更加符合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轉型的需求。 碳排放核算是摸清碳排放家底、科學推進碳排放雙控的基礎,因此,構建統一規范的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就顯得尤為重要。三年來,我國已構建起統一規范的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并將碳排放統計核算正式納入國家統計調查制度,“雙碳”工作基礎能力顯著增強。 推動能耗雙控逐步轉向碳排放雙控,當前還存在哪些需要攻克的難點?有專家指出,當前在碳排放核算方法和標準、碳監測標準和規范、碳監管體制和機制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例如,我國現有碳排放核算工作存在標準邊界模糊、基礎數據薄弱、核算方法滯后等現實問題,這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障礙,也是影響能耗雙控轉向碳排放雙控的重要因素。 政策步伐正在加快。今年7月1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推動能耗雙控逐步轉向碳排放雙控的意見》,從制度層面為今后一個時期的雙控轉換指明了方向、明確了路徑,強調要堅持先立后破,完善能耗雙控制度,優化完善調控方式,加強碳排放雙控基礎能力建設,健全碳排放雙控各項配套制度,為建立和實施碳排放雙控制度積極創造條件。業內人士認為,加快從能耗雙控到碳排放雙控的轉變,必將加速中國“雙碳”目標實現進程,更加深入地促進人們的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
完善碳市場:市場化金融化國際化是發展方向
碳市場靴子落地,氣候投融資試點穩步推進,綠色金融“五大支柱”體系初步成型……三年里,“雙碳”目標正持續引發金融業的綠色“蝶變”。 2023年9月15日,生態環境部審議并原則通過《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管理辦法(試行)》。相關人士表示,這將為全國自愿減排交易市場提供建設框架和管理規范,并將為未來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以下簡稱“CCER”)的重啟保駕護航。 “碳市場是低成本、高效率地促進碳中和的工具,為一種金融手段,需要約束機制與激勵措施,進而形成兩類市場,即強制碳市場以及自愿碳市場。”在2023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期間,北京綠色交易所副董事長梅德文介紹,全國強制減排交易市場交易的是全國碳排放權(碳配額),目的是重點管控電力、鋼鐵、石化、化工、有色金屬等八大行業的碳排放,而全國自愿減排交易市場交易的是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目的是為可再生能源、林業碳匯、甲烷去除和工業節能等領域的綠色低碳技術應用提供市場化的經濟激勵,兩個市場通過碳抵消機制互補銜接。 “中國自愿碳市場已暫停5年,將來必將逐步市場化、金融化與國際化,CCER也終將重啟,并在不久的將來進入碳市場。上述背景下,中國碳市場也將在等待與期待中迎來希望。”梅德文表示。 健全碳排放市場交易制度不僅僅是實現“雙碳”目標的要求,也是應對國際貿易碳足跡的必然選擇。今年5月17日,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以下簡稱“CBAM”)法案正式生效,這是全球首個以“碳關稅”為主要議題的法案。多位專家學者表示,歐盟CBAM實施或將重構全球低碳供應鏈。 CBAM的支付額度與雙方碳市場價格息息相關。在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李毅中看來,中國碳交易市場2021年7月已正式開市,開局較好,但同時碳交易量僅1.94億噸,碳價格為59元/噸,相比之下,歐盟碳價格則為70~100歐元/噸,我國碳交易市場還需要更多企業融入,盡快使用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進場交易。 除了碳邊境調節稅即將實施對相關出口企業的影響外,綠色供應鏈的重構,將對很多國內企業產生重大影響。工信部材料工業司原司長周長益表示,應對CBAM最根本的措施還是要做好節能減碳工作。“一方面,要在企業生產和轉型升級過程中做好節能減排;另一方面,要在應對CBAM過程中,無論是材料的準備還是談判措施的出臺,也都要做好相關工作。”
電力體制改革:讓市場發揮供需調節作用
實現“雙碳”目標,能源是“主戰場”,電力是“主力軍”。打通碳市場和電力市場,使電價里包含碳價,則離不開電力市場改革。我國自2015年開啟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以來,完善電力市場建設就一直是改革的重中之重。今年7月1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深化電力體制改革加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指導意見》。會議強調,要健全適應新型電力系統的體制機制,推動加強電力技術創新、市場機制創新、商業模式創新。要推動有效市場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不斷完善政策體系,做好電力基本公共服務供給。 9月7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印發《電力現貨市場基本規則(試行)》(以下簡稱《基本規則》),成為我國首個國家級電力現貨市場規則。據國家能源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電力現貨市場構建了“能漲能降”的市場價格機制,依托分時價格信號動態反映市場供需形勢及一次能源價格變化趨勢,并通過短時尖峰價格信號有效激勵火電、燃氣機組頂峰發電,電力用戶移峰填谷,將顯著提升電力保供能力,支撐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此外,《基本規則》將有序推動新能源參與電力市場交易,以市場方式促進變動成本更低的新能源優先消納,實現新能源在更大范圍內的優化配置和協同消納。” 《基本規則》的出臺對新型電力系統的建設意義重大。有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新型電力系統的建立需要發用兩側的高效互動,源網荷儲的高效銜接。隨著新能源比例的增加,供應側的波動性將增強,而完成調度海量市場主體的靈敏應對的任務,則離不開電力現貨市場。 當前,中國的電力市場改革正進入深水區。面對新時代新機遇新挑戰,順應能源革命與數字革命相融并進的發展大勢,不斷加快新舊動能轉換、突破發展瓶頸,逐步建立健全符合我國國情的電力市場,事關“雙碳”目標實現,也事關人民美好生活,任重而道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