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任美玉 李璇 記者高楊報道 去年以來,山東省龍口市抓住國家以工代賑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機遇,堅持“先有群眾、后有項目”,充分發揮以工代賑“小項目大情懷、小投資大成效”作用,以項目帶動群眾就近就業增收,著力解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最后一公里”,推動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政府采取以工代賑的方式實施項目建設,讓俺們在家門口就有活干,掙得不比上城里打工少,還能照顧上家里。”在以工代賑項目王屋水庫增容工程工地干活的大慕家村村民高興地說,他們從2022年7月份來到這個項目務工,一天能掙220塊錢。因為離家近,收入也不錯,這讓他們很有干勁。 記者了解到,龍口市建立了重點工程項目以代賑工作部門協調機制,成立了以工代賑工作領導小組,出臺了以工代賑實施方案,篩選確定政府投資重點工程項目中的王屋水庫增容工程、城鄉供水一體化項目、蘭高泵站工程等3個項目為2022年度以工代賑重點工程項目。龍口市充分挖掘工程建設用工潛力,2022年度吸納農村群眾勞動力580余人次參與以工代賑項目建設。 為推動重點工程項目以工代賑工作開好局、起好步,保證工程項目穩步、保質保量推進,龍口市堅持“先培訓再上崗”,組織施工單位對以工代賑務工人員開展勞動技能、安全生產培訓,培訓合格后方可上崗。項目推進期間則定期開展安全培訓、技能培訓等,切實提高務工人員工作技能和綜合素質。同時,嚴抓工程管理,在鎮街政務公開欄和村務公開欄公示項目信息、勞務報酬標準、監督舉報電話,切實保障項目公開透明。 “勞務報酬支付周期為1個月,不滿1個月的月底發放,堅決杜絕拖欠克扣行為,嚴禁將租用務工群眾車輛或機械設備等費用計入勞務報酬。”龍口市以工代賑工作領導小組相關負責人介紹說,2022年度龍口市三個以工代賑工程項目共計支付以工代賑費用約2810萬元,均已及時足額發放至各務工人員賬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