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潔 本報記者 | 張子麟
“穩健的貨幣政策要精準有力,更加注重做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調節,充實貨幣政策工具箱,著力營造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這是中國人民銀行日前發布的《2023年第三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所提出的下一階段貨幣政策主要思路。《報告》中,部分專欄就我國貨幣政策的一些熱門話題進行深入分析,亮點頗多,值得關注。
提高利率政策協同 支持經濟回升向好
《報告》指出,2023年以來,人民銀行綜合考慮經濟金融運行特點,合理統籌政策出臺時機,實施了一系列利率政策,利率政策針對性和協同性明顯增強。 《報告》舉例,今年以來,人民銀行引導公開市場操作逆回購和中期借貸便利中標利率分別累計下降20個和25個基點,帶動1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和5年期以上LPR分別下降20個和10個基點。同時,繼續發揮存款利率市場化調整機制作用,引導主要銀行下調1年期及以上存款利率10~25個基點,緩解存款定期化長期化傾向,增強企業居民投資消費動力,并為銀行讓利實體經濟創造有利條件。 一系列利率政策取得顯著成效,利率傳導效果明顯增強。《報告》顯示,2023年9月,新發放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3.82%,同比下降0.18個百分點,處于歷史最低水平;截至9月底,超過22萬億元存量房貸利率完成下調,調整后的加權平均利率為4.27%,平均降幅73個基點,每年減少借款人利息支出1600億元~1700億元,惠及約5000萬戶、1.5億人……總的來看,人民銀行以我為主實施利率調控,發揮價格工具在金融資源配置中的關鍵作用,提升貨幣政策傳導效率,有效支持了實體經濟穩定增長。 《報告》明確,下一步,人民銀行將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持續發揮LPR改革效能和存款利率市場化調整機制作用,落實好已出臺的降低存量房貸利率等一系列政策,推動企業居民融資成本穩中有降,發揮好貨幣政策促消費、穩投資、擴內需作用,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
盤活存量資金 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報告》指出,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了“盤活被低效占用的金融資源,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的明確要求,對于做好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貨幣信貸工作、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存量資金流通循環是支持實體經濟的重要方式。目前,我國人民幣貸款余額超過230萬億元,每年新增20萬億元左右。資金存量遠大于每年的增量,并且存量貸款形成的企業資產、派生的貨幣資金,仍持續在經濟循環中發揮作用。因此,盤活低效占用的金融資源,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雖然不會體現為貸款增量,但同樣能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力。 ——盤活存量資金、提高使用效率要求信貸結構有增有減。從“增”的一面看,要持續加強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優質金融服務,優化資金供給結構。近年來,人民銀行注重發揮貨幣政策工具的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激勵引導金融機構把更多金融資源投向科技創新、制造業、綠色發展、普惠小微等重點領域。2023年9月末,“專精特新”企業貸款余額同比增長18.6%,制造業中長期貸款余額同比增長38.2%,綠色貸款余額同比增長36.8%,普惠小微貸款余額同比增長24.1%,均明顯快于全部貸款增速。 從“減”的一面看,在經濟結構轉型升級過程中,不同成分之間自然會有所更替,相關信貸需求也隨之改變和調整。例如,經過多年投資建設,我國在基礎設施等領域形成一大批存量資產,在盤活存量資產、優化資產結構的過程中,將減少一些被低效占用的存量信貸;又如,隨著資本市場穩步發展,直接融資占比上升,也會對貸款融資產生良性的替代效應等。 ——與經濟金融結構深刻演變相適應,分析信貸增長要有多元視角,科學看待、有取有舍。從“取”的一面看,在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過程中,不僅要看信貸總量增長,更要看科技創新、先進制造、綠色發展、中小微企業等重點領域的合理融資需求是否得到充分滿足,評估增量和存量貸款支持經濟增長的整體效能。此外,也可以更多關注涵蓋更全面的社會融資規模,或者拉長時間觀察累計增量、余額增速等變化。 從“舍”的一面看,衡量信貸支持實體經濟的成效,不宜過于關注新增貸款情況。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信貸增速本身需要適配經濟增長逐步提質換擋,加上信貸結構中“增”的一面和“減”的一面在時間上可能不同步,有時會導致短期信貸增長出現一些波動,要避免對單月增量等高頻數據的過度解讀。 《報告》提出,下一步,人民銀行要深入貫徹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精神,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實施好穩健的貨幣政策,準確把握貨幣信貸供需規律和新特點,推動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加強協調配合 合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報告指出,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加強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協調配合”。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是宏觀經濟治理體系中的兩大重要支柱,也是支持擴大內需、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兩大重要手段: 總量上,積極的財政政策能發揮乘數效應擴大總需求,穩健的貨幣政策可通過貨幣信貸、利率等政策作用于經濟,二者協同發力相輔相成創造宏觀政策空間,營造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做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調節,共同助力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結構上,財政政策注重發揮再分配功能和“四兩撥千斤”的撬動作用,強化公共服務保障,體現對重點領域的有力支持。在各級財力未能完全顧及、社會資金進入意愿不足而又亟需加強資金支持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貨幣政策主動補位,通過發揮激勵引導作用,能夠鼓勵更多金融資源提供融資支持,銀行信貸結構也進一步優化,體現出相應的結構調節效應。 報告強調,近年來,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人民銀行積極主動加強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協同,共同支持穩增長、調結構,合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具體舉措包括:熨平日常財政收支的影響。人民銀行持續加強日常的流動性管理,做好對財政收支變化的跟蹤預判,靈活運用公開市場逆回購等工具進行對沖,在有效配合財政政策實施的同時,保持了流動性的合理充裕,今年以來,貨幣市場利率圍繞公開市場操作利率平穩運行,時點波動性總體有所降低。 支持政府債券集中發行。人民銀行一方面前瞻性通過降準、中期借貸便利、公開市場操作等多種渠道加大流動性供應,為金融機構認購政府債券提供適宜的流動性環境,平滑可能的短期沖擊;另一方面在貨幣政策操作中廣泛使用國債、地方債作為質押品,配合財政部積極開展國債做市支持操作,提升政府債券二級市場流動性,不斷增強投資吸引力。2019年末~2023年9月末,國債、地方政府債余額分別增加11.9萬億元和17.5萬億元;同期10年期國債收益率累計下行0.46個百分點。 協同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優化。貨幣政策通過建立健全激勵機制,可有效引導銀行優化信貸結構,進一步增加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資金供給,與財政政策協同推進經濟結構調整。近兩年,二者進一步加強協調配合,取得了"1+1>2"的效果。例如,2022年下半年,國內經濟面臨較大"三重壓力",亟需基礎設施投資發揮穩經濟"壓艙石"的作用,人民銀行、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部門分工合作,支持設立兩批次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共7399億元,信貸、財政資金聯動,更好促進投資效率和社會效益的平衡。 《報告》透露,下一階段,結合政府債券增發的形勢需要,人民銀行將進一步加強與財政政策的協調配合,加快債券市場建設,優化國債持有結構,推動銀行發展政府債券柜臺銷售和交易,便利更多企業和居民持有國債,實現國債投資主體多元化,既有效保障政府債券順利發行,又加快促進直接融資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