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福建省寧德市東僑經濟技術開發區通過多項措施,推動區內規上工業企業朝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發展。圖為在奧弗銳(福建)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工人在檢驗生產出口的智能按摩椅產品。新華社
柴潔 本報記者 | 張子麟
5月9日,福建省實施新時代民營經濟強省戰略推進高質量發展系列新聞發布會第七場:設區市專場召開。福建省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副主任張文洋在會上透露,2024年一季度,福建全省民營經濟延續回升向好態勢,實現了“開門紅”“開門穩”。 據介紹,一季度,福建省民營經濟增加值同比增長6.9%,其中,一季度規上民營工業企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2%,比2023年提高2.7個百分點,占全省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61.2%。一季度,民營企業進出口3087.5億元,同比增長14.3%,比2023年提高9.6個百分點,比全省進出口增速高8.8個百分點,占全省外貿進出口比重首次超過六成,“挑大梁”地位愈發明顯。 “晉江經驗”始于晉江,但不止于晉江。近年來,福建省民營企業在深度轉型中煥發出勃勃生機。圍繞貫徹落實中央關于民營經濟的決策部署和福建省委、省政府的工作要求,福建各地市結合地方實際,主動作為,繼承創新發展“晉江經驗”,為建設新時代民營經濟強省戰略“添磚加瓦”。會上,福州市、廈門市、漳州市、泉州市、寧德市有關負責人圍繞當地民營經濟發展情況和好經驗好做法回答記者有關提問。
激發民間投資活力
民間投資是經濟活力的“晴雨表”。一季度,福建省民間投資實現“由負轉正”,其中制造業民間投資快速增長,增長了20.1%,比2023年提高12個百分點。一季度,民營重點產業項目完成投資536億元,完成年度計劃的33.7%,超序時進度8.7個百分點。 民間投資回暖的背后,離不開全省各地多舉措的服務保障。 作為省會城市,福州民營經濟覆蓋一二三產業,涉及20個行業門類、80個行業大類,特別是在紡織化纖、制造業、軟件服務業、建筑業等領域占有重要地位。福州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張定鋒介紹,一季度,福州市民間投資增長12.1%,增幅全省第一,呈現回升向好態勢。“我們引導民營企業加強科技創新,特別是鼓勵民間投資布局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持續激發民間投資活力動力。”張定鋒說,“福州市發揮38支總規模308.8億元政府產業引導基金作用,重點加強對初創期和快速成長期民營企業的投資。” 泉州市作為“晉江經驗”的發源地,目前經營主體總數超156萬家。泉州市把工業園區標準化建設作為提升產業競爭力的主陣地,通過“建園區”“招項目”“用金融”“搭平臺”,激發民營企業逆周期投資內生動力。“泉州鼓勵引導民營企業向‘專精特新’、制造業單項冠軍、‘科技小巨人’方向推進,優先支持升規企業入駐標準化工業園區,并推動全市115家企業在境內外資本市場上市。”泉州市副市長姚飛介紹說。 此外,廈門市則將民間投資項目納入“促開工”工作機制,2023年下半年至今協助推動49個民間投資項目開工。推動老舊小區與城中村改造引入社會資本,創新實施競爭性分配方法,2023年撬動社會資本5.69億元。三明市組建項目策劃服務專班11個,推動專精特新民營企業謀劃儲備5000萬元以上項目243個,總投資358.5億元。龍巖市在交通、水利、清潔能源、先進制造業等領域建立滾動推介民間資本項目清單。
打造營商暖環境
在實施新時代民營經濟強省戰略中,福建省各地不斷創新,構建“1+N”政策體系,涵蓋公正法治、政務服務、人才引育、稅收優惠、降本增效、資金獎補等多個方面,把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和構建親清統一的政商關系落到實處,讓民營企業鼓足干勁、敢闖敢干,讓民營經濟在“陽光雨露”下茁壯成長。 在優化民營經濟法治環境方面,泉州市成立金融糾紛一體化調處中心,兩級法院協同相關職能部門高效過濾簡易金融糾紛4.88萬件。南平市發布《助力民營經濟綠色高質量發展“十五條”舉措》,積極開展涉企刑事案件掛案清理活動。三明市探索推進公檢法涉案企業全流程合規改革,助力破產企業盤活賬面資產1.31億元。 在優化涉企政務服務方面,廈門市推出跨部門、跨層級、跨領域“一件事”套餐、證照聯辦等協同融合業務智慧辦理場景。泉州市推出“政策找企”2.0版本,致力打造“更智能、更精準、更主動”惠企政策服務平臺。寧德市實施“精準助企”政務專班,服務主導產業高質量發展。目前,寧德正打造形成鋰電新能源、不銹鋼新材料、新能源汽車、銅材料等四個世界級產業地標。“我們系統謀劃產業整體布局,著力延鏈補鏈強鏈,累計吸引集聚200多家產業鏈上下游細分領域頭部企業落地。”寧德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李彥說。 在全面構建親清政商關系方面,福州、廈門、泉州、南平、寧德等地創新推廣“萬名干部進萬企”、政企“下午茶”“早午晚餐會”“企業接待日”“企業季談會”和“輕騎兵”“大篷車”等制度,開展“益企服務”專項行動,換位式體驗企業群眾辦事流程,助力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
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
福建作為民營經濟大省、制造業大省,如何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近年來,福建省民營企業在深度轉型中持續催生新質生產力,煥發勃勃生機。張文洋介紹,比如,九牧集團加快智改數轉,實現“數智躍升”,研發了集成100多項發明專利的智能馬桶等產品,穩坐“中國第一、世界前三”;恒申集團建成全球唯一完整布局“錦綸6”八道產業鏈的產業園區,做好“一根絲”,在轉型升級中實現彎道超車;福耀玻璃成功研發5G天線玻璃,擁有2229臺工業機器人,萬名員工工業機器人擁有量是國內平均水平近兩倍。 “下一步,我們將引導民營企業向‘新’而行,推進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加速傳統制造業向新質生產力蛻變,讓更多‘老樹’開‘新枝’、煥發新活力,推動傳統產業優勢轉化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能,走好轉型升級這條‘產業優’的必經之路,讓‘晉江經驗’始于晉江、不止于晉江。”張文洋表示。 具體而言,要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全省規模以上工業民營企業研發投入占全社會研發投入5成,成為創新第一大主體。張文洋表示,要進一步組織實施工業科技創新行動,發布“揭榜掛帥”和產學研協同創新攻關項目,推進政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引導民營企業提升研發設計水平,加速產品迭代升級,增加高端產品供給,推動產業鏈向高附加值攀升。 此外,還要加快鏈條協作集群發展,推動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協作互補;加快智改數轉,建設省級智能制造優秀場景和示范工廠,培育數字經濟成長型、創新型民營企業,打造更多“機器換人”“數字換腦”;推進綠色低碳轉型,加快綠色科技創新和先進綠色技術推廣應用,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和供應鏈,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同時,實施新一輪優化營商環境行動方案,加快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試點,不斷健全有利于技術、人才、資金、數據等創新要素向企業流動的政策環境。
|